中国茶道的发展史纲


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 。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 。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 。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懦道 。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一派,便吸收了老庄孔孟的一些思想,而宋元明清佛教的一大特点便是融通懦道,调合三教;宋明新懦学兼收道、佛思想,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之说;金元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竭力提倡“三教合一,其诗云:“懦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 。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懦家之道 。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 。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 。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证道则天人合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
茶艺是苛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 。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上艹下舛]赋》,还远未完善 。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 。
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 。
中国古代没有茶道专著,有关茶道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茶书及茶诗文绘画中 。下面是从古代茶书及茶诗文的东鳞西爪中,笔者所披寻出的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
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 。《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 。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诞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
(一)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
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 。张又新于公元825元年前后撰《煎茶水记》,书中引刘件刍评判天下之水等,陆羽评判天下之水二十等 。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
3.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温诞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李约,[氵开]公子也 。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 。尝日:‘茶须缓火炙,活火煎’ 。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
4.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 。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
5.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