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姿,堪称世界之最 。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一说400种以上),富有营养,能调节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 。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利水(通小便),通便,治痢,去痰,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瘘,疗饥,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烧烟辟蚊蝇等) 。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 。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 。处于现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 。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 。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 。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