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寒热指什么?

文章插图
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非常重要的两纲,也是中医临床最关注的症状之一 。寒热往往与阴阳并论,当论及寒热时,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这是中医阴阳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但中医所谓的寒热究竟是什么?与温度有何关系?是主观感觉还是客观指标?中医所谓药性的寒热是什么意思?药性的寒热与症状的寒热有何关系?寒热是否可以测量?如何测量?这些问题,至关重要,而迄今为止,还缺乏系统论述 。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探讨 。
外内寒热与温度
中医所谓“外热内寒”“外寒内热”是温度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伤寒论》原文第 11 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
对于这条经文,成无己注曰: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 。身热欲近衣,表热里寒也 。身寒不欲近衣,表寒里热也 。”吴谦注曰: “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 。皮肤为表,骨髓为里;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身体之浅深,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 。病人,已病之人也 。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 。反欲得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 。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 。”此外诸家之注大抵与二家相合 。
从经文及诸家注解来看,“热在皮肤”“寒在皮肤”,无疑说的是扪而可知的体表温度 。而是否怕冷,是否“欲近衣”,则说的是病人的主观感觉 。在这里,寒热既包括客观的体温,也包括病人主观的感受 。
从临床上可以看到,主观感觉的冷热与客观体温的寒热,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那么遇到主观感觉和客观温度不一致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从此段经文及诸家注解看,经典中医似乎更看重病者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为寒,虽身大热,亦可断其内寒;主观感受为热,虽身大寒,亦可断其内热 。
正因为对于病人主观感受的重视,对于“外热里寒”证,中医有时候也称其为“真寒假热”证,也就是说,表面看起来是热,其本质是寒 。同样,对于“外寒里热”证,中医有时候也称其为“真热假寒”证 。
上下寒热与温度
中医“上热下寒”“上寒下热”是温度吗?《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栀子干姜汤证、黄连汤证和厥阴病篇的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等都属于“上热下寒”证 。其差别见表1 。

文章插图
【中医常说的寒热指什么?】
从表1可见,所谓的“胸膈热”“胸中热”“胃中热”“心包热”以及“脾胃寒”“中焦寒”之类,都不可能是指客观测量的温度,而更可能是病人主观感觉的寒热,以及中医大夫根据某些寒热症状的推理结果 。
原因是:古代没有客观测量温度的仪器,只能用手或者皮肤去简单判断寒热;就算有仪器(或者简单用医者的体感温度),也只能测量到不同区域的体表温度 。而体表温度的高低无法确定相关脏腑温度的高低 。
这是因为,在中医的病机里,体表的寒热,与内部脏腑的寒热无必然相关性,所以才有外热内寒、外寒内热、经热腑寒等不同情况 。上节的讨论也说明了所谓内寒、内热,都是指病人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温度 。但有时候,上热下寒,确实可以理解为温度 。如外感风寒发热,头部扪之烫手,膝盖以下则冰凉的情况亦有 。在此,上热下寒,确实说的是体表温度 。
寒热阴阳中的悖论
前文所引《伤寒论》原文第 11 条,一直被当做中医判定寒热真假的依据,似乎理所当然,其实在《伤寒论》中,就有直接的反例 。如麻黄汤证,常见症状为脉浮紧,发热(体表温度升高,常常是高热),无汗,身疼痛,怕冷明显,欲得厚衣被覆而不暖 。按照上述经文,明显属于“身大热,反欲得衣”的症状,当然也就应该断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表热里寒”证 。
但熟悉《伤寒论》的人都知道,麻黄汤证的病机乃寒邪外束,人体正气抗邪于外,故发热恶寒而脉浮紧、无汗 。此时寒邪并未入里,如果寒已入里,则脉当见沉迟,而或兼里寒下利等证 。换言之,麻黄汤证寒在外,热也在外 。既然存在麻黄汤证这样的“身大热,反欲得衣”的“外寒表热”证,《伤寒论》第11条的绝对正确性就可以动摇了 。
推荐阅读
- 针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 针灸疗法有助运动员更出色 中医针灸疗法的作用与禁忌
- 中医针灸减肥 使你瘦得更健康
- 对奢侈品没兴趣的女生正常吗,不喜欢奢侈品的女生适合结婚吗
- 老人按身体一处可防止牙齿脱落
- 中医穴位减肥敲打几个穴位可轻松瘦腿
- 中医拔罐减肥疗法 针对穴位将脂肪燃烧分解
- 夏季养生 常揉脾经排湿气
- 男人每天偷偷摸这里,补肾效果极好!
- 医生|你做的整形手术为什么非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