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起源与发展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两层含义可分,广义来说,字迹潦草,不分年代都可以叫作草书 。狭义来讲,为一种特定字体 。其形成于汉代,为了方便书写,由隶书简化而来 。大约从东晋时期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区别开来,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作为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插图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其中也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的严谨规矩,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扁,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褪去隶书笔画行迹,偏旁部首简化、互借,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称为“今草” 。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书体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称为“狂草”,又名大草 。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插图
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髓着重注意,若用笔呆滞死板,拘谨不畅,则无势可言,贯气更不用说 。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 。草书之作完全在于运笔时的神驰情纵,得心应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很好地为草书形态多变的字体做了体现 。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象、思游云天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 。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勾连和左右勾连 。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勾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 。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若能在草书章法处理上使矛盾在又冲突、又调和中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险而不怪,潇洒畅达,超然入胜,毫无雕饰,变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谓之高手 。
草书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