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 茶道有“和 , 敬 , 清 , 寂”之说 , 其中的“寂”是方式 , 由此进入茶 , 但通过茶 , “寂”也是结果 。
文章插图
2016 , 岁在丙申 , 孟冬时节 , 竟入径山 。
入山的路上 , 心中的盼望欢畅 , 如万斛泉源 , 滔滔汩汩 。若问缘由 , 便叫我从何说起呢?径山茶 , 天目碗 , 陆羽 , 径山寺 , 无准师范 , 牧谿禅师的《六柿图》 , 禅茶一味 , 径山茶宴是日本茶道的源头……那么多令茶人仰慕、激动的风物、风范、风雅之人 , 彩云般的 , 一朵又一朵 , 都升腾萦绕在径山之上 , 千年不散 。而我 , 居然有机缘入径山“吃茶去” , 这种喜悦 , 对一个爱茶成痴的人 , 实在大到难以言传 。
径山位于杭州余杭 , 为天目山余脉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 僧人法钦遵“乘流而下 , 遇径而止”的预言 , 在径山创建寺院 。唐太宗诏至阙下 , 赐他为“国一禅师” 。法钦在寺院旁植茶树数株 , 采以供佛 , 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 , 鲜芳殊异 。径山寺自此香火不绝 , 僧侣上千 , 并以山明、水秀、茶佳闻名于世 。宋政和七年(1117) , 徽宗赐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 。自宋代起 , 径山寺遂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
正是在宋代 , 日本高僧纷纷来中国求法 , 而径山寺是他们向往的圣地 。于是 , 千光荣西将天目山茶籽和制茶法带回了日本;希玄道元将径山茶宴礼法带回了日本 , 制定了《永平清规》;南浦绍明更是将虚堂智愚赠送的一套径山茶台子与茶道具 , 以及七部中国茶典 , 一并带回了日本 。
所以 , 从源头上说 , 日本茶道 , 茶是径山茶 , 道是径山道 。
文章插图
吃茶去 。径山茶宴 。主持的是一位姓王的女茶艺师 , 眉目清秀 , 脂粉不施 , 穿一领赭色麻衫 , 长发绾成一个单髻 , 穿着和神态都温和清淡 , 恰与茶相宜 。这些年见到的表演茶艺的女子 , 有的过于柔艳 , 美人扰了茶的清净;有的过于高冷 , 近乎妙玉姑娘 , 都让人不能安心领受茶中三昧 。而这一位 , 却是让我想起一个词牌——“端正好” 。她坐下来开始烹水 , 并不言语 , 但随着她的动作 , 茶席渐渐光亮起来 , 不知何处传来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然后她为我们点茶 , 是径山茶 , 但不是叶茶 , 而是自己碾磨的蒸青绿茶的末茶(这便是蔡襄的《茶录》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均提及的点茶程序中的“碾茶”工序;而“末茶”就是“抹茶” , 当年在日本留学 , 一听“抹茶”就知道是中文“末茶”二字) 。只见茶师“罗茶”“候汤”“熁盏”已毕 , 注少许沸水入瓯 , 皓腕徐移 , 有人轻问:“这是做什么?”茶师轻道:“调膏 。”正是 。随即“注汤” , 环注盏畔 , 手势舒缓大方 , 毫不造作 。拿起茶筅 , 持筅绕茶盏中心转动击打 , 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击拂 。”因为这是“初汤” , 明显的 , 她的腕力蓄而不发 , 再注汤(“第二汤”) , 这回直注茶汤面上 , 急注急停 , 毫不迟疑 , 再“击拂”时 , 但见皓腕翻动 , 一时间一手如千手 , 令人目不暇接 , 这一回茶师力道全出 , 击打持久 , 眼见得汤花升起 , 茶汤和汤花的一绿一白 , 分明而悦目 。第三汤 , 汤花密布 , 越发细腻 , 随着不疾不徐、力道与速度匀整的“击拂” , 汤花云雾般涌起 , 盖满了汤面……
如果击拂的轻重、频率、运筅不当 , 击拂之后 , 汤花会立即消退 , 露出水痕(即苏东坡诗“水脚一线争谁先”的“水脚”) , 宋代就叫“一发点” , 是点茶失败的一种表现 。而这次的汤花白如霜密如雪 , 还经久“咬盏” , 我们后来在隔壁用餐 , 频频过来探视 , 过了一个小时 , 汤花居然保持完好 , 始终没有露出“水脚” , 实在令人惊叹 。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点茶了 。
推荐阅读
- 【优选】明前径山茶,让你体验真正的贡茶滋味
- 径山茶的冲泡
- 春茶丨径山茶——真色、真香、真味!
- 径山茶---精湛的制茶工艺
- 因寺而生径山茶
- 径山茶属于什么茶
- 径山茶明起上市,想尝新茶的小伙伴千万别错过!
- 苦荞茶的功效和作用
- 黑茶的功效与作用
- 红茶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