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知觉、社会知觉、印象和社会认知的区别社会认知与人际知觉作用于个体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类 , 即自然信息(形成物知觉)和社会信息(形成社会知觉) 。 社会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他人的认知 , 所以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内容 , 但却不是社会认知的全部 。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我国社会心理学家金盛华认为 ,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一个上位概念 。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 如果认知者对某项活动特别感兴趣 , 他对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认知就相对容易 。
前面提到的巴克拜的实验中 , 美国人比较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棒球活动进行认知 , 墨西哥人则比较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斗牛活动进行认知 。 认知者的情绪 , 一个人心情好时我们说他是“春风得意” , 一个人心情不好时我们说他“愁云满面” , 看来认知者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社会认知 。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往往很容易相处;领导心情好的时候平常不好批的申请就能批下来;老板心情好的时候 , 平常听不进去的意见可能能听进去 。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 , 往往容易对交往对象形成好的印象 , 进而对要处理的工作也产生好的印象 , 使事情容易解决 。
被认知者因素
根据心理学的物体知觉原则 , 强度、运动、新异、对比都是比较重要的条件 。 比如开学的第一天 , 除了离我们物理距离近的同学之外 , 我们最容易记住的是班里那些特征特别明显的个体 , 特别胖的 , 特别瘦的 , 长得特别漂亮的 , 或者身体有缺陷的 。 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奇形怪状 , 也是符合了心理学规律的 , 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异性的目光 。
交往情境任何的社会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 , 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人际交往 。 这种社会认知的情境 , 可以提供帮助认知者了解被认知的线索 。
比如 , 你经常在图书馆见到某位同学 , 那么你很容易对这位同学形成刻苦好学的印象 。 爱德华·霍尔有一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 。 人际交往的空间因素也是左右人们社会认知和印象形成的情境因素 。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 以及性别、地位、个性的差异 , 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 , 人与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也会不一样 , 同时它也构成了影响社会认知活动的一种线索 。 关系比较亲近的个体之间 , 能保持较近的空间距离 , 关系比较僵的个体之间一般都保持比较远的空间距离 。
印象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无论是面试还是与人初次交往 , 我们总是希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 比如说A和B碰面了 , A主动伸出手握手并问好 , 同时伴随着笑容慢慢地在脸上展开 , 让B心里感觉很温暖并且容易相处 , 此时B所产生的这种感觉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B对A的印象 。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 , 初次的印象 , 往往会决定以后评价的态度和倾向 。 那么 , 印象是怎么形成的?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 , 心理学家给了我们哪些可以借鉴的理论呢?一般来说 , 印象就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 。
这种模式认为 , 人们一般是以特征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 以男生找朋友为例 , 一个男生遇到一个女生 , 发现她很漂亮、活泼 , 学习非常努力 , 但同时又发现她有些高傲、刻薄 。 若以印象形成的平均模式来给这个女生打分的话 , 满分为10分 , 漂亮给8分 , 活泼给7分 , 学习努力给8分 , 高傲得-6分 , 刻薄得-9分 , 这样一来总分为18分 , 分配到5个指标上 , 平均得分为3.6分 。 3.6分就能说明男生对这个女生的印象 。 认为总体的得分越高 , 整体印象就会越好 。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 , 最后得的总分值为18分 , 累加模式就是用18分这个结果来说明男生对女生的印象 。
哪种模式在解释人的印象形成的时候更符合实际情况呢?安德森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 研究结论大多支持平均模式 , 安德森认为在某些时候可以用累加模式去解释一些印象的形成 ,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 , 平均模式更能解释人们的印象形成的过程 。
推荐阅读
- |职场心理学,教你少走弯路
- 房地产行业|心理学:工作中如何正确应对来自不讲道理的人的「质疑」?
- |心理学之情绪的吞钩现象
- 心理学|心理咨询为何要收费?我对来访者的忠告
- 董方卓|行为心理学:一个女人要是长期没男人,有3个特征尤为明显
- 笑里藏刀|职场故事——笑里藏刀之人有多可怕?令心理学硕士情绪崩溃
- 心理学|职场中实用和常用的九大心理学效应,了解一下!
- 纹眉|心理学:如何将恐惧情绪转化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 |职场心理学:实习生应不应该帮老板拿外卖
- |职场心理学:职场恐惧症如何有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