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建和谐用工关系,化解年轻人职场“摸鱼”心态

“工作每天都在‘摸鱼’ , 要不要辞职?”某网络通信公司客服代表欣然在姐妹群里感叹道 。 90后欣然工作轻松稳定 , 但收入不高 , 晋升机会渺茫 。 “一时‘摸鱼’一时爽 , 但时间耗不起 , 总感觉在虚度光阴 , 可出去闯又不确定自己行不行 。 ”初入职场的她有些迷茫 。
近日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街采中了解到 , 不管是由于工作太少、任务太简单 , 还是工作强度大、想要逃离绩效压力 , 不少年轻人有过上班“摸鱼”的情况 。
日前 , 一则国美控股集团发布的《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报》 , 更将“摸鱼”一词推上风口浪尖 。 年轻人上班“摸鱼”是否被容许 , 现状如何破解 , 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资关系如何平衡……对此 , 采访人员街采了部分年轻人 , 以及相关专家、律师和企业管理者 。
“摸鱼”一直存在 , 过去叫“磨洋工”
说起对“摸鱼”的理解 , 采访人员采访到的年轻人表述不一 。
“很形象 , 把‘鱼’音译成‘娱’ , 悄悄娱乐的意思 。 ”95后女孩田田这样理解“摸鱼”一词 。
90后小伙宋元直截了当地说 , “摸鱼”就是“上班时‘游山玩水’ , 下班时努力混餐补” 。
【媒体调查:建和谐用工关系,化解年轻人职场“摸鱼”心态】00后小嘉认为:“‘摸鱼’类似‘浑水摸鱼’ , 指不干活不付出 , 混时间 。 这几年成为年轻人自嘲的一种方式 , 褒贬不一 , 不好界定 。 ”
“‘摸鱼’现象一直存在 , 表现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 ”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黄乐平说 , “摸鱼”并不是新兴现象 , 也不是当下年轻人独有的状态 , 过去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磨洋工” 。
“每天早上一睁眼 , ‘不想上班’的念头就占据了我整个大脑 。 ”对于欣然来说 , “摸鱼”成了常态 , 比如 , 到了公司先补个妆 , 吃早饭 , 整理工位 , 泡咖啡……这样一波操作 , 半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
在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劳动人事法律事务部执行主任黄兴国看来 , “摸鱼”就是老话说的出工不出力 , “员工不可能一天都紧绷着神经 , 但是用着公司的网 , 吹着公司的空调 , 就是不给公司干活 , 有违契约与诚信 。 而这个‘度’在哪里 , 其实每个人都要有个标准” 。
黄乐平表示 , 根据劳动合同 , 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 , 劳动者有义务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 而用人单位则有权利对劳动者进行监测、管理和评价 。 “需要注意的是 , 监测、管理和评价不能超出法律的界定 , 不能超出必要的合理限度” 。
不宜以严苛的制度和约束“套”住年轻人
与欣然不同 , 90后小伙儿益达一直对工作充满热情 。 出乎意料的是 , 两个月前 , 部门新入职了两名年轻同事 , 让周围的气氛发生了改变 。 “部门都开始内卷了 , 每天比业绩、比加班时长 , 凡事都要比一比 。 ”益达有些喘不过气 , 为缓解焦虑 , 开始不时“摸鱼” 。
DT财经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当代年轻人理想工作报告》显示 , 在3773位30岁以下受访者中 , 超过八成的职场人并没有从事理想工作;当完全抛开经济等现实因素后 , 年轻人选择理想工作的第一大理由是自由 , 其次是热爱和稳定 。
“公司核心岗位就那么几个 , 绝大部分人都还是螺丝钉 , 上班‘摸鱼’有时无法避免 。 ”2017年年初 , 85后青年小枫从某国企离职 , 和几个好友创立了一家服装设计公司 , 经过4年发展 , 团队从5个核心成员扩充到130余人 。 小枫表示 , 当下年轻人的职场心态并不轻松 , “心气高 , 期待被重用 , 在无法满足预期后 , 会很快出现懈怠、‘摸鱼’的情况 。 ”
小枫说 , 公司创业之初 , 人员很少 , 个个都是多面手 , 公司发展的时候 , 非常需要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 。 “年轻人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很强的学习能力 , 我们要充分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热情 , 并非用严苛的制度和约束‘套’住他们 。 ”
在小枫看来 , 公司购买个人的劳动力价值 , 可以是时长、谋略 , 也可以是成果 , 不同公司、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 。 “作为管理者 , 我们要注重结果考量 , 而非过分关注过程 , 否则 , ‘摸鱼’者也会变身‘咸鱼’ 。 ”
黄乐平指出 , 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出现大规模的上班“摸鱼”现象 , 就说明这家企业在人员分配、岗位设置、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 应引起高度重视 。
建立和谐用工关系减少“摸鱼”内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