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院士”李万君:焊好高铁“两条腿”,保障日行千里( 二 )



“工人院士”李万君:焊好高铁“两条腿”,保障日行千里
文章图片

1998年 ,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万君(左三)和工友们合影 。 受访者供图
那时 , 李万君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当一个不挨“扣”的焊工 。 那时焊漏一个水箱要扣5毛钱 , 5毛钱都能买一兜饼干了 。
“我的初心 , 就是当一个合格不挨‘扣’的电焊工 , 万万没有想到坚守了34年 , 它就发生了质变 。 ”李万君说 。
从1997年到2007年 , 李万君先后3次代表长客出征吉林长春市焊工大赛 , 3次获得冠军 。 2011年 , 因他“代表了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 , 荣膺“中华技能大奖” 。 通过比赛 , 他为集体争了光 , 自己也大有收获 。 通过参加大赛 , 李万君破格晋升了高级技师 。 自建厂以来 , 通过比赛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 , 李万君是第一人 。
2018年 , 因为李万君团队的成功攻关 , 中车长客成为我国首家成功拿到美国纽约地铁转向架生产资质的企业 。
纽约地铁拥有北美地区最繁忙、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网络 。 纽约交通局负责运营25条地铁线路 , 6418辆地铁列车 , 年载客量近25亿人次 , 同时这里也拥有全球准入门槛最高的资格审查程序 。
李万君回忆道 , 他们刚开始接到的任务是试制4个纽约地铁的转向架 , 材料都是美国本土空运过来 , 是国内高铁钢板厚度的四倍 , 耗资近亿 。 实验过程中三个转架检测完全合格 , 而剩余一个转向架的两个焊口已经修补两次了 , 再修补一次不合格 , 就只能报废 。
【“工人院士”李万君:焊好高铁“两条腿”,保障日行千里】领导出于对李万君的保护 , 不让他焊 , 建议转交他人 , 因为李万君已经获得了诸多荣誉 , 无谓手下再出问题 。 但李万君不愿意退 , “宁愿战死在战场上 , 也不能被困难吓倒!”
他把两个焊缝全部返工 , 修补到半夜 。 第二天 , 国内专家检测通过 。 一周后 , 美国聘请来的国际专家来检测 , 足足检测了一上午 , 结果全部合格 。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 , 中车长客相继通过了车体、系统集成、转向架的资格认证 , 最终获得了纽约地铁的整车供货资格 。 在签署合格证书时 , 纽约交通局代表用一句中国谚语形容中车长客的产品和团队——“没有打虎艺 , 不敢上山岗” 。
磨砺至今 , 李万君靠耳朵就能知道焊得好不好 。
通过实践积累 , 他发现二氧化碳在焊接的时候 , 不同的焊接规范能传出不同的声音 。 就是在20米以外焊接 , 他根据听到的声音 , 就能判断焊得好不好 。 “把工作当成一门艺术 , 就不是简单的工作 , 而是一种享受 。 ”李万君说 。
自编教材 , 培养下一代高铁焊工
比起自己在焊接技术上的创新 , 李万君更看重自己在培养新人上的成果 。 今年 , 他有两位徒弟都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这些徒弟快速成长 , 成为我或者超过我 。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中国高铁未来的发展 , 解决高铁遇到的困难 。 ”李万君说 。
2007年 , 中车长客刚开始生产高铁列车时 , 就出现了焊工短缺的问题 , 需要补充400多名转向架焊工 。 刚开始 , 公司想聘请德国专家来培训 , 可专家从德国一起飞 , 就要以小时计费 , 成本太高 。 而且其制定的培训计划是两年 , 严重制约了高铁的生产 。
于是公司采取了校企联办的方式来自主培养焊工 , 李万君被层层推举为总指挥 。 当时李万君很兴奋 , “工人也能变老师” 。 但他又担心自己的职高文聘不够用 , 急忙去各大书店搜罗专业书籍 , 找了几天 , 却发现没有合适的教材 。
李万君这才明白过来——中国高铁刚开始生产 , 哪有培训书 , 得自己编写 。 于是 , 他将自己多年的焊接经验编写成通俗易懂的PPT用于培训 。 蹲着的姿势、焊枪的角度 , PPT中有各种详细而实用的细节 , 一些内容甚至和现有教材相反 , 但却能有力地指导生产 。
同时 , 李万君还现场打样 , 再因人而异的逐个指导 。 初期 , 为了节省成本 , 学员们的焊枪头上绑着毛笔尖 , 蘸着墨水练习 , 后期才会“实弹”演练 。
“孩子们也是非常着急 , 学得非常用心 。 他们中大多是都是郊区或农村的孩子 , 非常能吃苦 。 ”李万君说 。 最终 , 400多名校企联办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 , 满足了中国高铁快速发展的需要 。 至今 , 这些学员都已成长为公司转向架焊接的中坚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