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熊孩子”“鸡娃”背后的标签化思维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 。 针对所谓的“熊孩子”“鸡娃”问题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26日在采访人员会表示 , 给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戴帽子 , 叫“熊孩子” , 不符合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不赞同一些家长逼迫未成年人额外参加有关培训机构学习的行为 , 也不赞同给这些家长和学生戴一顶“鸡娃”的帽子 。
近年来 , “熊孩子”“鸡娃”等指代部分孩子的称谓充斥各类媒体和平台 , 大有泛滥之势 。 随意给未成年人贴标签 , 不仅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 还可能给孩子造成新的伤害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明确反对这两顶“帽子”是一种必要的纠偏 。 “熊孩子”“鸡娃”等称谓及其背后的标签化思维 , 也应引起各方重视和警惕 。
标签化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 即非白即黑、以偏概全 。 “熊孩子”原本泛指那些顽皮捣蛋、不守规矩、惹人讨厌的孩子 , 但现在 , 这个概念被无限泛化 , 个别无法无天、涉嫌违法犯罪的孩子也被称为“熊孩子” 。
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 , 很容易让家长在管教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 。 比如 , 有的家长小题大做 , 把孩子偶尔的出格行为视为常态 , 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无原则“护犊子” , 即使孩子杀人放火 , 也以“他还是个孩子”来辩解 。 教育孩子 , 不能忽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有时候 , 标签化就是“污名化” , 这在“鸡娃”这个称谓上尤为明显 。 “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 , 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 , 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 目前 , 围绕“鸡娃”这一称谓 , 育儿界已形成了一个“黑话”体系 , “家鸡”“荤鸡”“素鸡”等不一而足 。
【警惕“熊孩子”“鸡娃”背后的标签化思维】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 , 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 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 当孩子被贴上“熊孩子”标签 , 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消极暗示 , 认为自己就是“熊孩子” , 甚至破罐子破摔 。 同样 , “鸡娃”这一标签使得家长和孩子身心俱疲 。 因此 , 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 , 不妨从拒绝标签化开始 。
推荐阅读
- 腾讯|一张截图何以“锤跌”腾讯2000亿?
- DOTA2|《Dota2》7.31版本更新:隆重推出全新英雄“獣” 炸弹人重做、野区更新
- 游戏|知名“受苦”游戏《艾尔登法环》获IGN满分评价:45家媒体无一给出差评
- 暴雪|暴雪CEO如果被微软“无理由”解雇 将净赚1500万美元
- 发动机|三缸机的“病” 为何要用四缸机来治?
- 8K|长虹电视发起全员“作战”号召:8K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 京东|京东发布乡村振兴“奔富计划”全景图:千县万镇24小时达
- 熊孩子|熊孩子用打火机玩火烧毁私家车 监控曝光:点燃了隔音棉
- 江淮汽车|7万块买“蔚来”!江淮全新SUV亮相 前脸酷似蔚来ES8
- 智能手机|网友分享手机简易“防盗”秘技 设置特别通信录引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