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记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二 )


"受疫情影响 , 家属不可以进到抢救室探望、陪伴病人 , 所以只能由我们每天向病人家属传达病人的最新情况 。 "史迪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 很多家属往往会被意外的情况"吓懵" , 手足无措 。
元旦前夜 , 一位年轻患者由于重症感染突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 , 被送进了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 。 "送来前曾出现过心脏骤停 。 "主治医生介绍 , 元旦当日中午 , 病人再次出现血压降低、心脏骤停的情况 , 数名医护人员轮番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 然而经过多轮抢救 , 这个年轻人还是离开了世界 。
“永远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记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文章插图
医护人员正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石梦竹/摄
此时 , 虽然早已接到多次病危通知及心理关怀 , 等候在抢救室门口的病人家属依然无法接受自己的家人已经死亡 。 史迪来到抢救室门口 , 半蹲下来 , 平视着这位家属的眼睛 , 同时轻轻拍着她的肩膀 。 出于女性的柔软和对亲属的理解 , 史迪知道 , 这位家属非常需要陪伴和安慰 , 同时要帮助她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处理当下情况 。
作为急诊抢救室的副教授 , 史迪每天要面对许多病人与家属 , 与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谈话 。 "一般来说 , 急诊科医生需要冷静、坚定 。 "除了及时给出合适的处理方案 , 沟通时也要注意情感上的表达 , "实际上就是以巧妙、含蓄的方式告诉他 , 我们在关心、尊重他 , 在全力救治病人 , 这样也就更容易获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 。 "
"有时去治愈 , 常常去帮助 , 总是去安慰 。 "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充分表达了医学是饱含人文精神的科学 。 给病人以治疗援助 , 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 , 而在技术之外 , 医生的温情安慰 , 常常能治愈更多的人 。
"永远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
急诊科的"急"既反映了患者的病情 , 也明确指出了时间的重要 , 在急诊科 , 时间就是生命 。 "急诊科就像一个枢纽 , 需要及时流转起来 。 "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处长、内分泌科教授潘慧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 分流通畅才能真正做到急诊救急 。
"发热的去发热门诊 , 疑难的去专科治疗 , 平稳较轻的去医联体医院 。 急诊流水、留观患者最多滞留3天 , 超过48小时主治医师负责制 , 超过72小时主任负责制 , 同时医务处介入 , 实现了分级、分层、分流、分治 。 "潘慧处长介绍 , 从前转诊、流转的病人是由各个科室自由判断病人的收治 , 而近些年 , 医院成立了急诊专项协作组 , 由医务处会同各科处室来协调 。
据了解 , 协和急诊科的患者分级目前是四级制 , 分为危重病人、危急病人、紧急病人、非紧急病人四类 。 危重病人直接入抢救室;危急病人10分钟内应接诊;紧急病人半小时内得到处理;非紧急病人级需耐心等候 , 通常2-4小时内接诊 。 一般来说 , 接诊的顺序不按挂号先后 , 而是按病情轻重缓急接诊 。 而未出现危急重情况的普通病人 , 为减轻急诊压力 , 可以选择门诊、专科挂号治疗 。
分级之后 , 病情较重、急需抢救的患者可以优先进入抢救室 。 而不仅急诊患者依据病情分级 , 抢救事件也划分为四级 , 不同级别的抢救事件抢救的区域有所不同 , 有了这样的规则指导 , 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混乱情况 。 据了解 , 2020年 , 协和医院急诊科共接诊约18万名患者 。 而就在采访人员来访的2021年元旦当日 , 早上七点到晚上五点近10个小时的时间 , 急诊科接诊了300余名患者 , 其中急重症病人211名 。
潘慧处长表示 , "大型医院急诊科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急诊科永远少一张床' , 而在协和急诊科 , 我们永远尽力为患者多准备一张床 。 "
"未来两天会迎来更多患者" 。 付阳阳介绍 , 一般病人尽量避免在元旦当天就诊 , 同时 , 一些医院节假日无门诊、急诊 , 外地病人的转诊很难当天赶到 , 所以元旦假期后两天 , 往往才是急诊科工作最繁重的时候 。 而对于这样的情况 , 协和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回答是:我们准备好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