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书,是为了在生命的途中遇见一些高人( 二 )
所以我觉得用这本书回顾我的读书生平 , 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 第一个过程 , 我努力地不让别人把我拉下 , 第二个过程 , 我不跟别人走一样的路 。
我以前是学医的 , 我知道其实人的差别很少很少 , 但是为什么能分出来你是你 , 我是我呢?很大原因是我们每个人有一些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东西 。 这些是什么呢?从最基本的说 , 你是做采访人员的 , 你是做编辑的 , 我是在家待业的 , 另外可以说你有车 , 你有房子 , 这是第二个差别 , 还有一个差别 , 你是博士 , 你是硕士 , 我是学士 , 可以分成很多种 。 但如果再往下分 , 就有些不一样了 。 比如你知道什么 , 我知道什么 , 你懂得什么 , 我懂得什么 。 这就有差别了 , 这事他知道我不知道 , 我知道他不知道 。
有些知道是有途径的 , 比如今天广州下雨 , 房子塌了 , 报道之后大家都可以知道 , 但还有些事情和我们没有直接关系 , 比如周作人和鲁迅兄弟两人失和 。 还有一些隔我们比较远的事 , 我们可以说这人不仅知道贝多芬 , 还懂得听贝多芬;这人不仅知道马蒂斯 , 还懂得看马蒂斯 。 再往深了说 , 他不仅知道马蒂斯和贝多芬 , 还知道他的生活怎么有一点小小的品味 , 有一点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 这些东西的差别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 , 但未必就不重要 。 它可能还是一件重要的事 。
人的地位、权力、财产、身份 , 好多是靠关系得来的 , 靠父母得来的 , 靠机缘得来的 。 但是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品味靠什么得来?你可以说我在广州没有不认识的人 , 但是你不一定懂得贝多芬 , 不一定有修养 。 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着没用 , 实际上是有用的 。 打比方说 , 有人给年轻的女孩子做媒介绍一个男的 , 又有地位 , 又有财产 , 但是回来说没看上 。 为什么?这人没什么意思 。 这个“意思”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修养、品味、知识、爱好 。 有时我们和人相处之后会发现这人不错 , 就是乏味一点 , 脑袋空 。 反观我们的人生 , 确实需要一些东西 。 可能这个品味本身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 , 但是它应该为你所有 , 对你有用处 。
本文插图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
严格说 , 我个人没有受过什么好的教育 。 我小时候遇到文革 , 文革结束时是1976年 , 我已经高一 , 然后77年高二参加高考 , 考上大学 , 进了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 。 当时北京医科大学什么系都没有中文的课 , 所以我没有受过中文教育 。 我就特别觉得这是个问题 , 毕业后我就工作 , 没有继续受教育 , 所以我只受过中学的中文教育 , 还是文革的中学 。 这让我自己觉得从学校里所获得的东西很少 。
我的父亲是一个诗人 , 我们家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家庭 , 可是文革自顾不暇 , 没有一个很系统、很严格要求的教育 。 那时也没有什么社会教育 。 我小时候没有文化活动 , 有活动也是阶级文化活动 。
没有好好的教育 , 我怎么在以后还略知一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 还敢写书 , 还敢来和各位说话呢?其实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 , 我有一种自我教育 。 这个自我教育当时没有别的招 , 只有一个途径 , 就是读书 。 所以我自己受的教育很大一部分是从读书来的 。
我小时候 , 电影院演的是八个样板戏改的电影 , 后来有了《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 , 屈指可数 。 当时没有话剧 , 电视里连电视剧都没有 , 只有新闻 。 《****》当时也就四开 , 没有其他接受信息的东西 , 全得靠书 。 我小时候最想得到的书是辞典 。 如果问我什么是必读书 , 就是《辞海》或者《辞源》 , 或者《现代汉语辞典》 。 因为这世上有很多事我都不懂 , 辞典的好处是 , 一个词条就相当于一件事的头 , 如果感兴趣就能继续往下看 , 否则你从哪学这些东西?因为我连中文都没好好学 , 就得从一个辞典 , 看别人的书 , 看人家这词怎么用 , 然后听人说话 , 说什么词记下来 , 就这么来学习 。
推荐阅读
- “女婿,我们家一直靠女儿不靠儿子,你们结婚后也得一样”
- 男人|婚礼当天,8千改口费秒变8万,新郎为了颜面强忍,婚后迎来了报复
- 真正毁掉婚姻的,其实就一个字:懒
- 手机正在毁灭我们!(看完很纠结)
- 自愈力,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超能力
- 口述 | 我是来忏悔的,为了绿茶和妻子离婚,我傻透了
- “你媳妇回娘家十天了 把她接回来吧”“妈 我们离婚啦”
- 荐书|致生为女人的我们
- “老公,我弟离婚自己带孩子,妈说让我们养”“好,我有个条件”
- 农庄|一“鸭子护卫队”出现农庄夺人眼球,为了驱虫任劳任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