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终究拗不过数字化浪潮( 二 )


一是CBNData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家居风格消费偏好洞察》报告:双十一期间 , 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分别交出了219亿和208亿元的成绩单;
二是宜家集团同时期发布的2019财年财报:整个2019财年 , 宜家在中国的28家门店累计接待了1.08亿人次访客 , 但累计销售额只有157.7亿元 。
只需要进行数字上的简单对比 , 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宜家在中国全部门店全年的销售额 , 甚至抵不过红星美凯龙的一次电商大促 。 为何同样进行电商转型 , 同样尝试内容营销 , 并且在品牌知名度上不逊于红星美凯龙的宜家 , 最终却未能复制前者的神话?
答案在于宜家早期对数字化的狭隘理解 。 不管是电商化还是数字营销 , 宜家的出发点均在于降低自身的成本 , 却忽略了用户端的痛点:家居家装本身就是非标品 ,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时间成本并未因为电商而降低 。
反观居然之家等友商的数字化进程 , 其实可以细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线下场的改造 , 传统门店的导购通过大屏、平板等智能终端升级为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导购 , 既能带领顾客体验线下的场景 , 也能为线上门店持续引流 , 同时通过品牌跨店联购等方式来提升线下场的销售额 。
第二步是线上场的优化 , 基于LBS定位技术将线下门店和线上绑定 , 引导用户到就近的门店消费;通过实景复刻技术将线下门店的“货“和“场”数字化 , 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云逛店” , 线上线下不再是互相割裂的孤立场景 。
第三步是重构产业链条 , 比如居然之家与躺平设计家共建的设计师生态 , 居然之家的优质供应链与躺平设计家的设计师资源整合 , 设计师可以直接调用数据库中的商品 , 用户和家居品牌的连接进一步向多元化渠道迈进 。
做一个对比的话 , 宜家在2020年之前的数字化程度远不及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 , 还停留在古典电商时代 。 但作为影响一代人消费理念的“商业偶像” , 宜家从来都不是一家守旧的企业 , 而是善于抓住零售的规律 。
中国的家装产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各自为战 , 到垂直服务商的出现 , 再到巨头以流量和技术反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期 。 在日新月异难以揣测的市场变化中 , 最终活下来的往往是顺势而为的玩家 , 将前端的设计、商品营销、履约服务和后端的供应链进行数字化 , 进而找到了高效运转、低成本经营和较高的商业转化的理想状态 。
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一幕 , 宜家开始在天猫旗舰店打造3D样板间 , 试图满足年轻人在线上实景逛宜家的需求;开始在中国市场推行城市店的理念 , 不再像过去那样自己买地建商场 , 而是租赁3000平大小的店铺 , 配合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集购物、休闲、社交为一体的家居零售新体验 。
确切地说 , 零售市场的规律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 不仅让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以及大大小小的家居品牌积极求变 , 也让宜家主动跳出原有的商业逻辑 , 为消费者打造多元化的场景 , 即用户在哪里 , 宜家就应该在哪里 。
03
时代的洗礼
无论宜家代表的家居企业是否意识到 , 家居市场正在进行一轮全新的洗礼 , 并且逐步渗透到家居零售的肌理 。
宜家花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 宜家门店的数量也仅仅从8家增长到了28家 , 随着国内土地价格的飙升 , 宜家在线下市场的复制压力可想而知 。 然而线下卖场的辐射范围非常有限 , 宜家想要吃到下沉市场的红利 , 数字化是近乎唯一的路径 。
而中国作为全球电商产业最为发达的市场 , 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宜家全球变革的急先锋 , 乃至是全球家居家装的风向标 。
家具的生产和销售原本是一门典型的区域性生意 , 顾家、林氏木业等却成了电商时代的宠儿 , 每个月的电商销售额轻松过亿 , 并将大大小小的家具卖到了全国各地 , 彻底打破了家具厂商区域化生产经营的宿命 。
家装设计原本是一项复杂的体力劳动 , 仅仅是一套三居室的样板间设计 , 就要花费设计师近一个礼拜的时间 。 但在3D云渲染和AI智能样板间等技术相继出现后 , 设计师最快8秒可以拿到自己设计的高清渲染图 , 商家的设计效率在极速提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