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胡同、富连成、人民剧场……一文带您访京剧地标原点

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徽戏戏班入京,这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到北京以后,这种戏曲广受欢迎,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在无数艺人的努力下,京剧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230年间,除了戏曲的不断发展,北京城里还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诸多印记,他们使得古老的北京城,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
“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徽班进京之后,随着徽班在京城越来越受欢迎,老北京形成了这样的一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如果要寻找京剧之源,到韩家胡同最为合适。退休多年的邱崇禄,家住韩家胡同不远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拍摄北京胡同的变迁,对于韩家胡同一带,他颇为熟悉。
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开始了京剧的“溯源”之旅。
这趟旅程是从胭脂胡同南口开始的。提起胭脂胡同,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但是提起京剧《苏三起解》,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梗概。邱崇禄介绍,相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时的青楼女子苏三(花名“玉堂春”),当年就住在胭脂胡同的北口。当然,这个说法无从考证。
胭脂胡同北口紧挨着的就是东西走向的百顺胡同。在胭脂胡同与百顺胡同相交的路口,能看到非常明显的京剧元素,一座院子的墙上有早期戏班人物的铜质浮雕,上面刻有几个字:“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会馆专家彭泽民向采访人员讲述过这样一件趣事,不久前他也到过百顺胡同,在这些浮雕前逗留时,一位大姐告诉他,这座刻有浮雕的院子,是北京京剧团的宿舍。彭泽民想起一位战友似乎住在这里,他说出战友的名字,这位大姐居然认识。从当年的戏班所在地,到北京京剧团宿舍,这似乎也是一种独特的传承。
百顺胡同55号是有着“青衣泰斗”之称的陈德霖的故居。门前两块拴马桩似乎是当时的旧物,只不过,如今这里已物是人非。
再往西走,在一座非常不显眼的民居的墙上,看到一个铭牌:程长庚故居。门牌号显示为34号,正门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门,门后就是一条狭长的甬道,甬道两旁是人们并排而建的大大小小的房间,邱崇禄不无惋惜,“以前来过几次,每次来都没开门。这次来,门倒是开了,可惜里面已经完全看不出四合院的痕迹。”
韩家胡同、富连成、人民剧场……一文带您访京剧地标原点
文章插图
百顺胡同里的程长庚故居
在百顺胡同的最西端,百顺胡同40号就是京剧名家俞菊笙、俞振庭父子的故居。进入小院,虽然已不是四合院格局,但走过曲曲折折的通道,在最里侧看到一栋两层小楼,木门、木窗、木楼梯、木质的廊柱以及木头刻成的雕饰,依稀诉说着陈年往事。
百顺胡同往北,就是韩家胡同,当年三庆班住在何处,已经没有了痕迹。在很多人眼里,韩家胡同在旧时是一条“花柳巷”,而且胡同的确还保存着几栋旧时风月场所的建筑,但是韩家胡同的底色并非如此,这条胡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胡同得名就是因为清代康熙年间内阁学士韩元少在此居住过;清康熙年间的戏剧评论家李渔,曾寓居于此,他还在院子里修建了一所“芥子园”,闻名京师。
韩家胡同东侧与大外廊营胡同相交,在大外廊营胡同的最北侧,就是谭鑫培故居。“谭鑫培故居”的铭牌旁,是一扇不大的门,我们正要进门一探究竟,一位大姐说,这不是故居的大门。她用手指着南侧两三米远的一处房子:这里才是原来的大门,后来被改成了一间房,院子也都被隔起来了,走不通。大姐在这条胡同住了60多年,她告诉我们,谭家后人几十年前就搬出去了,几年前他们还回来探访过旧居,如今谭鑫培故居正在进行腾退。
彭泽民介绍,在这一时期,精忠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它是戏曲界的行会组织,当年由于设在精忠庙内,因以庙名作为会名。精忠庙起着调节行业内的利益关系、为行内同仁提供帮助等作用,甚至还充当着与宫廷联系渠道的角色。庙首都是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比如高朗亭﹑程长庚、谭鑫培等人曾先后担任庙首多年。后来精忠庙历经多次搬迁,如今精忠庙无存,因庙而得名的精忠街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