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院士将助力“从化第六道菜”成为家常菜
广州的母亲河“流溪河”孕育繁衍着一种特别的鱼种——流溪娟鱼 。 在流溪河主要流经的从化区 , “桂峰酿豆腐、吕田焖大肉、流溪大鱼头、泥焗走地鸡、香叶乌鬃鹅”这五道菜远近闻名 , 而流溪娟鱼是第六道菜 , 也被誉为“食中精品” , 零售价能达到100元一斤 。 但是产量少、繁育慢 , 让娟鱼还无法广泛走进寻常百姓家 。
文章插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带领团队来到从化 。
近日 , 在广州市科协组织邀请下 ,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带领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珠江水产所、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前往从化吕田镇 , 对接流溪娟鱼的繁育养殖和产业发展情况 。 林浩然团队曾经完成世界上首个“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 , 使得曾经名贵的石斑鱼变成百姓餐桌寻常的一道菜 。
文章插图
从化流溪娟鱼
“娟鱼是从化地方特色经济 , 有前景有空间 。 我愿牵头各方力量和从化一起助推娟鱼产业发展 。 ”林浩然院士如此表示 。 “养鱼”院士再次与名贵鱼相遇 , 这让人们对“从化第六道菜”成为家常菜有了更多期待 。
开价千元一条 , 从食客口中抢鱼
流溪娟鱼学名为光倒刺鲃 。 虽然光倒刺鲃在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流域均有分布 , 但是娟鱼鳞大光眼 , 金银闪光、鲜甜味、鲜嫩少刺 , 是流溪河带给人们独特的馈赠 。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 娟鱼在流溪河是常见鱼类 。 娟鱼有一个特性 , 在夏季雨水丰沛之时 , 它会逆流产卵 。 “渔民会在夏天砍下稻谷并捆起来 , 用大石压在岸边 。 鱼群回游时吃稻谷 , 他们用鸡笼一扎 , 就能抓到很多流溪娟鱼 。 ” 从化区禽畜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健说 。
据肖健介绍 , 1958年流溪河建立了大坝 , 加上此前过度捕捞 , 流溪娟鱼在90年代已经难寻踪迹 。
2007年 , 为践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农业部批复建立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范围为从化境内的流溪河干流和重要支流 , 长113千米 , 平均宽度200米 , 总面积2260公顷 , 其中核心区面积1632公顷 , 实验区面积628公顷 。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光倒刺鲃及其产卵场 , 同时保护其它经济鱼类和南方特有鱼类资源 。
保护区建立后 , 从化区渔业部门不断寻找原种 , 回收渔民捕捞到的娟鱼 。 “从最初50元一斤 , 最后直接到1000元一条 , 从食客口中抢回来 。 几年时间 , 我们才收集到了50条 , 最后存活下来34条 。 ”肖健说 。
繁育技术已突破 营养供给仍有待提高
2012年 , 从化区渔业部门和广州市友诚养殖有限公司合作 , 开展原种繁育研究工作 。 同时从2015年开始 , 他们每年在流溪河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的工作 , 对生态资源进行恢复 。
繁育种苗是水产养殖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 培育优质种苗更是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 广州市友诚养殖有限公司场长王爱军回忆 , 他们最开始从从业渔业部门拿回34条鱼 。 在检查之后 , 他们确定了仅有7尾性成熟 , 其中4尾为雄性 , 3尾雌性 。 由于种鱼数量极其稀少 , 要完成人工繁育试验难度极大 。
文章插图
广州市友诚养殖有限公司
王爱军最终顶住了压力 , 终于在2014年成功的突破了流溪河光倒刺鲃的人工繁殖 , 创造了流溪河娟鱼人工繁殖记录 , 使珍稀的流溪娟鱼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 。 “鱼在自然条件下每年生产一次 , 通过技术处理后可以达到两次三次 。 ”他说 。
据王爱军介绍 , 目前他们公司每年可以生产30万尾 , 其中除了每年在流溪河增殖放流5万尾之外 , 还有20万尾分配给养殖户 。 “ 从化目前有4家娟鱼特色的餐厅 , 我们一周有4到5次的送货 , 每次能到150斤左右 。 流溪娟鱼从少到多 , 从小到大 , 在老百姓的餐桌上逐步的能看到 。 ”他表示 。
推荐阅读
- 精选牛年年夜饭美食,营养美味绿色温馨,寓意美好助力健康
- 84岁钟院士推荐一定多吃黑豆,不打豆浆不煮粥,人越吃越精神
- 土豆是钟南山院士推荐的“超级健康食材”,你们喜欢怎么吃
- 新分析技术或将能助力酿酒商生产出更优质啤酒
- 84岁钟南山院士推荐,一定多吃西兰花,加4个鸡蛋,越吃越精神
- 钟南山院士推荐一定多吃西兰花,教你没吃过做法,越吃越精神
- 钟南山院士同款早餐,吃完果然一天都元气满满啊
- “天同府”南宁首发 素食与美学结合助力全民健康饮食
- 菠菜焯水|84岁钟院士推荐要多吃菠菜,教你新做法,不炒不凉拌,营养美味
- 原创组图丨海南特色农产品助力冬交会烹饪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