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唐朝是整个封建时期最鼎盛的王朝——思想开放、经济繁荣、文化繁盛,但是在它三百余年的历史中,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寺庙大规模的侵占土地。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对土地的依靠程度极强。土地通常被认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以及个人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毫不夸张的说,土地在中国封建时代在各个阶级和各个职业之间公认为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生产力也被国家视为经济和政治命脉。唐朝寺庙恶性侵占大规模的土地,无疑已经触碰到了统治者的底线,二者也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
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文章插图
一、唐朝政府和寺庙缘何因土地起冲突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各个时期也有些微不同,但是主流一般是地主阶级和统治阶级掌握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即拥有大片的土地。而在唐朝,拥有大片土地的却是远离世俗的僧尼、寺庙占据了大片的耕地,甚至出现“寺庙土地连阡陌”的现象。为何国家和寺庙之间关于土地的博弈现象唯独只出现在了唐朝,而在其它朝代未有体现?这背后原因有二。首先,统治者对佛教的过度扶持导致的佛教影响力不正常增大。东晋之前佛教力量还很薄弱,但是东晋以后,佛教逐渐走向兴盛,力量变得强大。到了唐朝,统治者给予佛教许多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譬如说出家可以免交税负、不用服兵役、每月可以领“香火钱”等。这使得佛教的发展势头甚至将要超越儒家学说,成功成为了主流学派,发展至鼎盛状态。
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文章插图
其次,就是僧尼规模的大规模扩大使得僧人队伍鱼龙混杂,利己者众多,并且政府给僧尼的优惠政策太过于诱人,僧人侵占土地的利益大于风险,这就更加导致了唐朝寺庙侵占土地现象愈演愈烈并且屡禁不止。二、佛教在唐朝社会是以何种地位存在?佛教在唐朝得到统治者的鼓励和支持,据说是因为当初李世民在夺取隋朝政权时险些被俘虏,意外被僧人所救,所以一直支持佛教的发展(野史所传,真假性不可考,但是历史中的李世民确实是崇尚佛教的)。唐朝大诗人,享有“小杜甫”美誉的杜牧曾经写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不仅用南朝四百八十寺说明了南朝的兴盛之风,另一方面也隐晦的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计民力的兴修佛寺,劳民伤财、剥削百姓的现象的抨击。唐朝的主流统治思想其实是道教,但是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却要明显优于道教,这主要是隋朝以后,朝贡体系的支撑思想便是佛教。
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文章插图
史学界甚至有观点认为是佛教的繁荣造就了唐宋的繁华,无疑这是难以判断的——究竟是唐宋的统治繁荣成就了佛教还是佛教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繁荣,这在千年后的今天难以真正验证。但是如今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佛教在唐朝是具有极大影响力、号召力甚至权力的。佛教的发展原因可以大致归纳成以下三点: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佛教数百年来不断发展的丰富内涵,这三点支撑着佛教在唐宋走向发展历程中最盛的繁荣。三、唐朝寺庙和国家进行土地博弈的形式和影响唐朝寺庙能在占据如此广阔的土地,离不开唐朝统治者的支持——太宗重佛派玄奘西去求经、武后将夺取政权和弥勒联系在一起、玄宗沙汰僧尼不成反推动其发展,僧人和寺庙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半……眼见寺庙恶性大量占有土地、侵占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民间经济的凋敝、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并进一步威胁到了唐朝的稳定统治,统治者们也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政策来扼制寺庙占用土地现象的发生。
一场长达数百年的土地博弈,让唐朝从大力支持佛教到灭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