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二 )


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文章插图
《范氏集古印谱》
上海是一座篆刻之城
印章艺术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玺印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直到宋代,文人在欣赏印章之余,才开始研究印章,印谱就此出现。
印谱是专门汇辑印章作品的书籍,是印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北宋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印谱——杨克一的《图书谱》。早期的印谱都是木板翻刻的,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秦汉原印的面目。
明代后期,松江人顾从德编了一部《顾氏集古印谱》,这部印谱第一次使用了古玺印实物,并以上等朱砂印泥钤盖于纸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中的1700多方古玺印原印,让当时喜爱篆刻的文人真正见识了精妙绝伦的周秦两汉印章。
此后,宁波天一阁的范汝桐将其收藏的三千多方古玺印辑成《范氏集古印谱》,这两部印谱再加上郭宗昌的《松谈阁印史》,给当时刚刚兴起的文人篆刻提供了珍贵的艺术养料。
在韩天衡看来,上海是一座篆刻之城。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震去世后编辑出版的《雪渔印谱》曾被认为是第一本文人印谱。但韩天衡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明末嘉定画家李流芳曾为他的同乡朱贞一题过一本印谱,这本印谱是其曾祖父、嘉定竹刻的鼻祖朱鹤的《松邻印谱》。朱鹤的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是弘治、正德时人,他的曾孙和李流芳是一辈。朱鹤的长子朱缨生于1520年出生,那么朱鹤的生年大约在1500年。南京博物院收藏有朱鹤的竹雕笔筒,落款辛未(1571年)。他如果在七十岁左右去世,那么他的《松邻印谱》至少要比《雪渔印谱》早30年。
韩天衡说:“中国第一本原钤的集古印谱是上海松江顾从德藏辑,而第一部文人自辑印谱《松邻印谱》出自上海嘉定人朱鹤。这应该说是上海的骄傲。”
韩天衡:印章如美人,我与“美人”心心相印
文章插图
诸多珍贵印材亮相“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
四大国石如四大美人
中国印文化还有一个分支:“玩石头”。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材被引入印坛后,最初只是篆刻的载体,后来,其所蕴含的天成之美逐渐受到文人的喜爱。被置于书房案头的印章石材往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软硬适中,易于奏刀;二是外表美观,可以赏玩。
在青田石之后,寿山石于康熙时期进入文人的视野。高兆的《观石录》、毛奇龄的《后观石录》对各种寿山美石从色泽、石质、刻工等方面进行了记录和评价。从雍正开始,清朝帝后玺印大量采用寿山石,石印取代了玉玺的尊贵地位。
玩了几十年的石头,韩天衡将中国的四大国石比喻为四大美人:青田石清纯、淡雅,如西施;寿山石五光十色,雍容华贵,似杨贵妃;鸡血石之艳丽,令人过目不忘,就像貂蝉;巴林石爽利,仿佛王昭君。
美石配美雕,清初以来,印钮雕刻也备受重视,夔龙钮、螭钮、虎钮、狮钮、异兽钮、山水人物雕刻等,雕工的高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名家的篆刻、精美的雕刻、美丽的石头,三美合一,丰富了中国的印文化。
延伸阅读
这些珍贵展品值得细品
本次“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以中国印文化的视角,遴选和展示了古代玺印125方、流派印章116方、精贵印谱142部、美石133方、美雕44方,展品共计560件(套)。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印文化而言,它仅是豹之一斑,但是对于爱印人乃至广大观众而言,也许有着一斑窥豹的效应。
采访人员在展厅看到,在古印章部分,有一方“关中侯印”龟钮金印,这是三国时代曹魏的金印,也是韩天衡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著名篆刻家吴让之的奇品——其暮年所刻的方竹四面印,难得亮相。
近代著名画家任伯年早期也曾刻印,展品中有一方他仅存于世的自刻印章。
西泠印社保存有吴昌硕的十二方田黄印章,可谓稀世珍品。为此次展览,西泠印社借出了其中九方。此外,还有一方吴昌硕给好友高邕之刻的“邕”字印,边款“香补”,这是吴昌硕在三十多岁时用的斋号,也是吴昌硕刻印里唯一所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