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彭城世家”这样写在门楼上的门楼字,在咸宁并不少见。
文章插图
王氏后人和王民藩故居,这座咸宁最著名的故居讲述了一段家族移民史的故事
咸宁大多村落至今还保持着聚族而居的风俗,同村人基本上同宗同源,传统氏族习俗也保留较多,家家户户基本都能讲述自己的家族起源、世系传承。
在我们走访的地方,一个个氏族聚集的村落,其祖上是从江西迁来的说法不绝于耳。实际上,“江西老表”,对于湖北人而言,是个熟悉的说法。小时候,当家里老人称江西人是“江西老表”时,我常以为这是句骂人的话语。然而,这涉及的其实是一段跨越几百年的移民往事。“筷子巷”“瓦屑坝”“瓦夹街”等江西地名是无数湖北人世代相传的故乡。近现代形成的赣语“大通片”
鄂东南地区有70%人口都来自江西。咸宁电视台曾制作过一期纪录片《寻找瓦夹街》,讲述的就是咸宁人口口相传的“瓦夹街”“筷子巷”“瓦屑坝”等地名究竟在江西哪里。南昌的瓦子角和筷子巷都曾是人口集散地,历史上许多移民从这里出发前往他乡。瓦屑坝则位于鄱阳湖,是江西前往湖南湖北的古码头。这些地名原来并非故乡,而是先民们背井离乡的最后一站。
咸宁的方言属于湖北境内的赣语。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曾分析赣语对湖南湘语的影响,“赣语区以外湘阴、新化的江西移民分别达到外来移民总数的72%和75%,故赣语影响才能与新(老)湘语相匹敌。更向远处,永定和靖县江西移民在40%以下,赣语特征已成强弩之末,影响甚微了。”由此推测,咸宁所在的鄂东南地区必定是有非常大批量的移民,才会受到赣语影响如此之深。
“咸宁地区属于赣语大通片,出现时间较晚,是近现代才形成的。”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解释道,“湖北的赣语源自近代以来的两次历史事件,即明初的江西填湖广和清朝的湖广填四川。受到战乱影响,江西一大部分人被东迁到了湖北和湖南。此时江西的赣语区已经形成,所以这群移民的赣语被带到两湖境内,和当地受到官话和楚语影响的本地方言接触后又产生了变异,成为赣语的一个分支。现在湘鄂片的赣语,我们在学术上称之为大通片。”
元末明初的连年战乱曾致使两湖地区“十室九空”,这便是明代初期“江西填湖广”运动的起因。“当时非常重要一场战役是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是湖北洪湖人,很多士兵都是从湖北、湖南各地招募的。战役失败后,导致两地人口流失很严重。历史上的江汉平原,因为水涝灾害地广人稀,但是江西却是富饶之地。所以明朝政府建立后,就把江西的人口分数次迁徙到两湖地区,对湖北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因为鄂东南地区属于山区,交通闭塞,受外来影响较小,语言的稳定性也比较强。”王宏佳解释道。
也正因如此,咸宁方言中保存了不少上古和中古音。“古无舌上音”,这指的是上古时期是没有“zh”“ch”“sh”这几个翘舌音的,现在的翘舌音都是从“d”“t”中变化而来。崇阳和通城方言里的部分词汇保留了这样的习惯,当地人把“猪”读作“dou”,“车“读作“ta”,这就是上古音的保留。而通城、崇阳和赤壁三个县的方言里的全浊声母读送气,以及咸宁地区大量存在的入声字,都是中古音的保留。此外,通山县方言里有尖团对立,这是直到中古时期还普遍存在的语音现象,比如“九”和“酒”不同音,这种情况从京剧“小姐”和“相公”中的“小”“姐”“相”的读音里可见一斑。也就是普通话里读“j”“q”“x”的一些字,在方言里读“z”“c”“s”。
文章插图
刘家桥村的廊桥有过热闹非凡的景象,村民曾在桥东烧制茶水,供往来行人饮用
全浊声母读送气和入声正是咸宁被划入赣语区的重要特点。而不同县市的保留不同,则体现了不同时期移民迁入对当地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本地楚方言也仍然遗留在了咸宁方言中。
推荐阅读
- 我国南方的崇信儒家有哪些具体表现
- 村民18元卖掉祖传国宝级文物,现值高达40亿,你家有吗
- 朱坤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庭矛盾如何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 楚汉|国家有那么多人,刘邦为何非要让曹参当丞相?
- 搭建平台,网络作家有了“娘家”
- 小编水浒没看完,只凭个人喜好按武力排名,这5位大家有没有意见!
- 老话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为啥不能借柴和鞋?
- 农村即将消失的5个老物件,第三个价值最珍贵,说不定你家有!
- 红嫂后代泪目!中芭《沂蒙》再现“家家有红嫂、户户有模范”
- 公开征集!这类文物史料你家有吗|“四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