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席,曾经的乡村盛宴( 二 )


“开席喽!”这声知客的吆喝,比裁判员的发令枪还管用,散布在四面八方的客人迅即赶将了过来。然后,知客就紧张忙碌起来了,要把所有的座次再理顺一番。
为了充分体现后人对长辈的尊重,喜宴的礼数必不可少,有三个方面禁忌需要注意:上席,陪席的三个位置不能随便坐。以上为尊,靠正堂方向那个位置为上席,这个位置,只能是事主家里辈分高、年龄长的,才可以坐;以左为尊,紧挨上席的左侧及斜对面的位置,均为“陪席”,坐此位置的,辈分要上席人略低,但也是比较尊贵的客人。上席的没有动筷子,也没有发话开吃,大家是不能先吃的。饭毕,只有上席离座了,其他人才能走。因此,在安排座次的过程中,知客在与事主充分沟通的前提下,要把事主家的直系亲属和贵重客人,安排在房舍里大红漆的八仙桌的主宾位,再选配相应的陪客人员,其余人员的安排就相对简单了。有时候,因为相互谦让主宾位和因为安排不当罢座甚至愤而离席的,也是屡见不鲜的事儿。
最为尴尬的是,由于预估不够充分,结果来客过多,而菜肴筹备得不足,再买菜制作不现实,又不可能将客人撵走。对此,解决的方案主要有三个:一是“瘦身”。将准备的菜蔬采取加水和增配菜及减份等方式,增加桌数。二是加坐。本来一桌坐八个人,若再增加一至两个人,人均吃菜份额必然减少,容易招致埋怨。三是分流。调配几个人围坐在小桌子上,当然,菜份和菜数减少了,何况,从正席挪到了偏席,谁个会不懊恼?这些都对知客的应对能力带来了考验。
在知客的精心调度下,终于开席了。“小心,上菜了啊!”随着一声招呼,只见一个个传菜的年轻人端着上面放有六个菜的一块红方案板,另一只手托着案板的底部,尽管案板堆放的菜肴较重,而且人和桌挤挤抗抗,但是,他们身形灵活地在熙熙攘攘的酒席间游走,既能够把案板稳稳当当地放到桌子上,汤汁也不曾洒落半滴。
出菜的先后顺序和菜品,基本都是程式化的,通常是先上六个凉菜,尔后再上十个热菜。六个凉菜,意为六六大顺;十大碗热菜,取十全十美之意。其中,头、尾两道菜是约定俗成的:头道菜是用小火慢炖的“文豆腐”,这道菜喷香松软、爽心可口,寓意小两口过日子要“温文尔雅”、相敬如宾;尾菜是甜汤,里面配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寓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吃席,曾经的乡村盛宴
文章插图
宴席正式开始了。许是庄稼人都比较随性的缘故吧,他们吃席,可没有城里人那么“文明”讲究,大都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同时,由于平时吃食油水稀少,为了能够大饱口福,他们总结出了“菜到四顾望,手快心别慌,有肉休啃骨,肉少先喝汤”和“眼睛盯住,筷子别慌,先吃中间,后扫四方,一看没菜,赶紧喝汤”等抢菜吃的窍门儿,具体来说,以吃肉为主,没有肉就啃骨头,汤里边的油水忒足,也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最期待的一道菜便是“八大块”了。这道菜是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厚约一厘米、手掌宽的肉块,放入油锅炸得肉皮起皱金黄色,放入锅里,加入大料老抽盐,炒至上色入味,碗底铺一层豆豉和瘦肉,上面“八大块”挨个码好,再倒扣一个碗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后,顿时肉香四溢,吃起来肉肥而不腻、满口生香。
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宴席上,鸡肉和鱼肉是少不了的。那个时候,采用的都是土鸡,再通过大师傅的调制,绝对绿色环保,做法也是先煮后蒸,骨头和肉随意用筷子一挑就分离开了。
在席宴上,知客会安排酒量大、形象好、口齿伶俐的人陪酒,一般是一个人负责两桌。等到大家吃得告一段落了,这些人就粉墨登场了,挨个挨个敬,一杯一杯喝。然后,一桌人分为两个阵营,开始划拳喝酒,确保客人喝得“不多不少,恰巧正好”,才算达到目的。因此,在遇到强硬的对手或者彼此纠缠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哪怕喝得舌根都硬了也要强撑着......一场宴席下来,吃席的宾客,免不了都要喝个两、三杯,醉倒个两、三个是常有的事儿,喝的最多的总是那个陪客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