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荐读 | 不用公筷有多可怕?深圳晚报请专家给讲讲


深晚荐读 | 不用公筷有多可怕?深圳晚报请专家给讲讲文章插图
深晚荐读 | 不用公筷有多可怕?深圳晚报请专家给讲讲文章插图
年底将至 , 各大医院迎来 " 体检季 " 。 不少市民发现 , 自己的体检报告多了一个 "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 的提示 。 近年来 , 随着公众对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 , 幽门螺旋杆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 而网络流传的 " 幽门螺旋杆菌致癌!"" 一人得病 , 全家感染!" 等说法更是让人毛骨悚然 。 幽门螺旋杆菌 , 真的这么可怕吗?
深晚采访人员采访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消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张全亮教授 , 一起了解这类 " 熟悉又陌生 " 的病菌 。
藏在胃里的 " 捣蛋鬼 "
幽门螺旋杆菌 , 是定植于人类胃黏膜的一种螺旋样杆菌 , 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传染源 。 我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 , 其中肠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数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 , 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菌 , 它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 50% 。 在我国各个地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概率也有明显差异 。
张全亮教授介绍 , 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有损害 , 易引发消化性溃疡 , 部分感染者会发生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消化不良 , 约 1% 感染者会发生胃恶性肿瘤 。 根据肠型胃癌发生模式 , 只要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发生前 , 实施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 , 就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 研究表明 ,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 , 慢性胃炎发生风险将降低 73% ,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年复发率降低至
但是 " 狡猾 " 的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容易被发现 , 有些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没有症状 , 大多数患者一般是通过体检发现 。 张全亮教授强调 , 由于很多患者没有症状 , 一旦有人检查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 , 最好要全家一起检查 。 同时 , 患者最好能接受同步治疗 , 如果治疗不同步 , 家庭生活方式很容易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的交叉感染 。
其实 , 发现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不必恐惧 , 只要规范治疗 , 90% 以上患者可根除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 与不干净的食物有很大关系 。 张全亮教授说 , 保持卫生的生活习惯 , 处理干净的食物 , 公筷、分餐等生活习惯 , 对预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直接效果 。
最易在餐桌上感染
目前 ,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模式仍未明确 , 一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式:粪 - 口传播、口 - 口传播 。 生活中很多举动和行动都会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 。 比如经常在外聚餐 , 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还互相夹菜 , 就可能会造成传染 。 一旦感染且携带病菌后 , 也容易在家人间传播 。
今年 7 月 , 周女士通过体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 这一结果吓坏了她和家人 。 医生建议 , 赶紧要家人全部进行检查 , 及时治疗 。 在治疗期间 , 周女士全家实行公筷分餐 , 直到周女士痊愈 , 这一习惯仍被全家保留 。 幸好这次体检发现及时 , 处理得当 , 家中其他人幸免感染 。
仔细了解幽门螺旋杆菌后不难发现 , 只要保持卫生的饮食习惯 , 能极大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 " 青睐 " 。 餐具消毒、使用公筷、日常分餐都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好方法 。
公筷分餐可阻断传播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 , " 公筷 "" 分餐 " 被频频提起 。 但是 , 培养文明的用餐习惯面临的阻力也很大 。 今年年初 , 福田区的陈女士向家里人建议使用公筷 。 但在老人家的传统观念里 , 阖家团圆时 , 吃饭就该热热闹闹 , 同餐桌、同碗盘 , 彼此夹菜盛汤 , 是表达亲密温馨的一种方式 , 如果一家人吃饭还使用公筷 , 总觉得是感情生分了 。 一开始 , 陈女士的父母觉得使用公筷麻烦 , 心理不接受 。 陈女士劝说很久 , 终于让 " 公筷制度 " 在家里实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