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知的文学体裁里,小说、散文和诗歌是最常见的三种了,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隐藏着一种特别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对联”了。
文章插图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个句子几乎个个中国人都能说得出来,可见“对联”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生命中,甚至在火葬场里也贴了对联,上联还是“早来晚来早晚得来”,乍一听还真有些道理。
由此可见对联成为了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了。对联也称“对偶”、“对子”,因为常常在春节时贴在家中正门两侧,故而也被称为“春联”、“楹联”等。至于对联的发源,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代时就已经出现了。
文章插图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年),出土过一架巨型的铁十字架,经考证,应当是孙权时期(238~250年)所浇铸而出的。在这个铁十字架上,就有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上联是“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而下联是“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倒是颇有一股海纳百川的豪气。
此后,对联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能够应用的场景也越来越多,在不同的场景下对联的名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也伴随着风格的转变。比如在春节时张贴的就叫春联,通常都是用各种祝词来讨个喜庆。比如春节时常常能看到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就用“增寿”“福满楼”来恭祝新年好运。
文章插图
又或者用在新人结婚时,就叫作“庆联”。用在悼念死者时的对联则叫作“挽联”,通常用来总结、赞颂、哀悼已故之人,比如金岳霖给林徽因的挽联就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一身的才气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可是你能想到在火葬场也会贴对子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对联最多还是用在春节、嫁娶的多,大多数时候听到的对联也都会以祝福、赞颂为主,即使是丧葬时用对子,到底还是个人家事。但公共设施火葬场,每天来来往往这么多伤心的人,还要贴个对联,难免不让人感觉怪怪的。
而这个火葬场的上联还是这么一句话——“早来晚来早晚得来”,虽然的确是有些道理,但毕竟人生之痛莫过于生离死别,尤其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通常都会用“节哀顺变”之类的词语来安慰家属。可这么一句话,虽然说的确实是事实,人人最终都要走到这一步,可在此送别亲朋好友的人们看到这句话,也难免会更添些悲伤吧。
文章插图
而这个下联更是直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这个下联一出来,从对联来看,跟上联“早来晚来早晚得来”对得的确工整。从道理上而言,也的确是如此。但这两幅对联张贴在火葬场,令人感觉仿佛有一些诅咒的意思。
一个刚刚送别了家人朋友的人,一回头看到这么一副对联,就难免会想到身边重要的人也总会有来这里的一天,而且“早晚”跟“先后”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名词,更是加深来人的忧虑和悲伤。再加上一个“全”字,更是把离人留给生人的伤口撕开,叫人更加悲伤。
文章插图
【 上联|火葬场有幅上联:“早来晚来早晚得来”,下联一出,让人很不舒服】但说到底,逝者已逝,生者应当带着故人的祝福与期望继续好好生活下去。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就像对联除了挽联之外,更多的其实还是用在春节团圆时和新婚洞房夜,这些不都是一桩桩美事么?
推荐阅读
- 工头出上联,“干不出头终是工”,工人兄弟对的下联很狂妄
- 上联“竹本无心,奈何节外生枝”,下联看了想流泪
- 穷秀才出上联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寡妇下联一出,秀才逃了
- 新娘出一上联“夜袭娘子关,美人受惊”,下联真是太经典了
- 王家出上联王诩、王翦、王力宏,刘家下联一出,瞬间秒杀王家!
- 刘姓家族出一上联“刘邦、刘备、刘德华”,其他家族霸气回复
- 酸甜追妻火葬场,强烈安利《偏执浪漫》《小良药》
- 千古绝对!上联“鱼肥果熟入我肚”,下联堪称经典!
- 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难倒众人!酒鬼随口对出下联,成千古绝对
- 千古绝对!上联:“丫头啃鸭头,头头是道”,下联太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