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哈佛中国史》一卷六本,最近被中信出版社引进,引起读书界很大的关注,在市场很受热捧,时值双十一期间,我经常光顾的一个读书小组里,很多书友都晾晒了对这套书的购买,还有的书友抱憾说没有抢到,可见,此书虽然中文版问世很短,但却积赚了良好的口碑。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一直成为中国人所乐意于做的事情。这不知是一件可喜的事,还是一件悲哀。为什么我们会乐于从外国人的视角,重新与认识我们的过往?为什么我们会在外国人的文字叙述中,寻找对我们往日的解读?我想,凭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外国人所著的中国历史有着与我们的通常历史不一样的触发点与表述方式,这些舶来的历史,对事件的再现鞭辟入里,直达核心,抓住要害,加以提拎,且西方历史的叙述注重细节性,注重从个体的视角来再现历史。我们从西方人拍摄的历史纪录片里也可以看出,同样是表现二战的纪录片,我们中国人拍的片子,是只有笼统概括,没有细部交待,而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往往从敌对双方的士兵角度,来展现整个战争的对立状况,有了视角的存在,西方历史往往很给人以真切感。《哈佛中国史》的开篇是从“秦与汉”开始的。整本书看起来也不算太长,全书文字也不过二百六十多页,以此来回溯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两个朝代”,只能说整本书的风格是钩玄稽要,列举重点,加以点染,在极精简化的文字中,表述出两个时代的最本质的走向与大势。
文章插图
全书之所以把秦之前的历史推向背景,是因为这部书的体例是意图解释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而秦的统一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帝国时代。秦的时代,与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因此,这套丛书从秦开始对中国历史的陈述,实际是迎合了本书所确定的总主题:“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这也就确定了本书不是一部纯粹的面面俱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而是倾向于从“帝制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特色专攻的专史。
文章插图
本书的历史叙述思路是异常清晰的,它首先画出了一条由战国归并于秦再过渡到汉的帝国生成与维持脉络,以此作为一条贯穿全书的经,然后以“经”为核心路径,旁生出这个帝国由无到有、从短到长、自软到硬的内质特征,如此经纬交织,勾勒出了秦汉这一“早期中华帝国”的轮廓主线与内在肌理,在相对来说精简的篇幅里,把中华帝国的开篇布局的核心问题阐述得相当的透彻。值得注意的是,全书在复述秦汉的历史史实时,并没有多少兴趣放在帝王将相的内在关系与恩怨情仇上,所有在我们通常的历史书中具有演义性质与戏剧品格的历史故事,在本书里一概不见,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宫廷里的复杂争斗,作者毫无兴趣对这种人际的角逐与争锋施以形象化的情节性叙事,甚至描述到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时,作者都用的是一种泛指的略称。显然,作者的写作动机决定了他的这种写作方式,对于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历史人物,作者考虑到外国的读者是无法一一识别的,所以宁愿用一种概括的方式,抓住最外在型的特征予以笼统的交待。而在这种粗略型的时代变迁的大脉络之后,作者却用相当浓墨重彩的笔触来详加渲染中华帝国开创时代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在书中的导言里已经作出了概括,作为认为秦汉这个中国的古典时代有五个特征,这基本浓缩了全书的主要叙述重点,我用中文化的风格来归纳一下作者陈列的这五个特征:一是地域文化,分享帝国一统特色;二是创制皇帝,强化帝国极权统治;三是统一文字,夯实帝国文化基础;四是内和外伐,主控帝国军事体系;五是宗法体系,酿成帝国组织基础。作者颇为自信地认为,这5个特征“在中华帝国两千年历史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理念。这种国家与社会的理念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华文化,影响着当代世界。”(P5)。可见,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历史进行论述时,始终怀着一种当仁不让、高高在在的俯视目光,意图揭开中国历史的深层秘密,而这份自信中蕴含着的卓见与偏见的交织,正构成了对我们中国读者为何接受西方人评述中国历史时的一种选择性态度。但勿庸置疑的是,西方人的这种来自“他者”的观看,给了我们阅读西方人历史书的最初的好奇与本质的通透。
推荐阅读
- 新手写小说,书评区该如何管理?做好这3点,拉近读者距离
- 张荫麟37岁早逝:如若不是因为婚姻不忠,《中国史纲》还有后续
- 中国史上尊贵的“五姓七望”,连皇帝都不敢高攀,看看有你的姓吗
- 中国史上有名的无能皇帝:直接导致王朝灭亡,变卖妻女抵债
- 薛国︱中国史上存在最久的国家,横跨夏商周至战国才灭亡
- 康熙|中国史上最强大的省,因被皇帝忌惮所以一拆为二,如今仍亲如一家
- 《破土而出》书评:沿着费孝通的思想前行
- 光怪陆离:陆外山海物语|书评
- 婚姻关系中的“活在当下”(《婚内失恋》书评)
- 鲜橙《阿麦从军》大女主小说,脱胎换骨另类版花木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