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图说:《战上海》演出照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郭新洋摄
一部《战上海》,打破了许多人对杂技的固有看法,向观众证明了杂技艺术在进行宏大叙事、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的能力上,丝毫不输其他艺术门类。获得过“金小丑奖”的《肩上芭蕾》,也是一部将技巧与艺术审美巧妙融合之作。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该怎样平衡“技”与“艺”的训练?昨天,在文艺会堂开幕的第五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上,一众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艺术表现力在杂技作品中的重要性,从《战上海》的成功就可见一斑。原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学院教授导演林梅,带来了欧洲杂技艺术高等教育的经验。在欧洲,杂技大学培养的目标,一是项目的发起人、制作人,二是杂技表演艺术家。三年教学中,学校会安排150个小时的艺术类训练,让学生自主选择想学的门类,还有150个小时编舞的课程、160个小时肢体和面部的表演课、100个小时角色人物表演课,100个小时创作和即兴表演课,以及190个小时用于创作个人作品。接下来,学生们还会学习戏剧创作155个小时,音乐设计55个小时,音乐观点45个小时,节目工作坊455个小时。从时间上面看,创作和艺术部分占比很大,基本上跟技术训练时间相当。学生还会学到艺术史和制作人理论课、杂技历史、舞台技术工程、解剖学、生理力学、营养学等理论课程。
文章插图
图说:参与论坛嘉宾合影
这些艺术、理论学习,需要占据大量技术训练和表演实践的时间。但杂技的本体是“技”,有句行话叫“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杂技演员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来保证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综合素养。杂技丢了“技”,就不是杂技艺术了。出于杂技艺术对于演员身体的特殊要求,演员的舞台黄金期,往往是中专毕业后的18至25岁。若要将这段时间用在大学校园里潜心深造,便会错过技术发挥的最佳年纪,对杂技演员来说实在可惜。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提高技术水平又提升艺术素养?林梅给出一种答案:“最初学杂技的时候,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后来在艺校我很幸运地碰见了一位老师,他总在练功之余拉着我们做一些艺术层面的探讨,种下了创作的种子。”
中国杂协曾经办过大专班,主要是培养杂技的编导、管理人才,杂技演员来上这个班就结束了演员的生涯。原中国杂技团团长李恩杰提出:“杂技艺术的高等教育到底该怎么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上学、训练、演出之间的选择,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观念问题。” 上海电视台新闻主播秦忆从观众的角度分析,认为像《战上海》这样的作品中,演员的表演技巧、感染力是绝对的加分项。25岁以上的成熟演员,体力或许不如十几岁,但人生阅历、情感表现一定优于年少时。“至少我作为观众,是可以接受演员因为年纪没办法完成特别高难度动作的。如果转变创作思路,或许可以让杂技演员的‘青春期’更长一些。” 文艺评论家方家俊则认为杂技可以参考戏曲、芭蕾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模式:“各个艺术门类有不同的教育推进方式,有的是中专六年,大学四年,有的是二八。这个问题,必须要熟悉杂技的老师潜心做一番讨论。”(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吴旭颖)
【来源:新民晚报】
【 教育|杂技教育的“技”与“艺”如何平衡?听听业内专家怎么说】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娱塘Video丨加盟《技惊四座》,黄豆豆:杂技演员们的坚持精神让我敬佩
- 如何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郭靖和黄蓉是如何把秘籍放进屠龙刀里的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10英寸超大屏电纸书:博阅P10快速上手,超低价使用如何?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把“穷”与“富”拆开看,原来如何致富古人早告诉我们了,千年无人知
- 当年,他培养黑势力团体敛财数亿,后靠做慈善洗白,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