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家居》:“黎布敌纯绵,客有遗黎布者,甚轻暖。”
从以上两段相关记载来看,宋朝时期,各种绫罗绸缎、木棉、麻布,已经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主要御寒物。
此外,从南宋开始,浙江、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皆提高了木棉树种植数量。至少北宋的普通百姓,用麻布夹裹着木棉,制作一些御寒保暖物,也能勉强度过寒冬。
文章插图
而且同学们别忘了,棉衣、棉被虽说是古人度过寒冬的必备之物。但是以炭火取暖,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早在春秋与战国时期,统治阶层的贵族已开始使用相当考究的壁炉,冬天提供热量。
隋唐时期,更是出现了以售卖木炭为生的小商小贩。比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经常推着车,走街串巷吆喝。
这也说明,在唐朝的时候,平民百姓就开始使用木炭烧火取暖。
当然了,木炭价格比较高昂,北宋时期汴梁城内15斤的木炭,相当于六斗多大米的价格(一斗为30斤左右)。
可是,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一般普通市民也会咬咬牙,购买些木炭回家,以备不时之需。
或许说到这里,有同学会觉得:宋朝木炭这么贵,老百姓舍得买炭取暖吗?
文章插图
【 棉裤|没有棉衣棉裤,也没有暖气,那宋朝人的冬天怎么过?】那这里一更就想反问大家:我们遇到六月酷暑,会打开空调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开”。
可是使用空调,会加剧电量损耗,毕竟空调可是耗电大户。
但是为了能度过“桑拿天”,开空调降温,已经是现代人的常规操作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忍受不了高温与严寒,所以才使用空调或者取暖器,舒舒服服地度过酷暑与寒冬。
因此哪怕电费相较于平常有所增加,那也能接受。
反之同理,宋代的人在面对寒冷的冬天,买些木炭储备在家中,天气极冷之时,用以烧炭取暖,不也是情理之中,理所当然吗?
木炭虽贵,但哪有人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动物的毛皮,也可以制成衣物,用以抵御寒冬。
像一般的贫苦人家,也可将稻草晒干,冬天再铺在床上,抵御寒冬。
《齐民要术》中有所记载:“民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
包括植物纤维(苎麻、芦苇花等织品),也可以制成衣物保暖。
所以综合来说,宋朝时期,除了蚕丝、裘皮、木棉、苎麻、葛等织品外,还可以通过动物毛皮、铺稻草、植物纤维、烧炭烤火等方式进行御寒。
文章插图
到了元末明初,棉花才开始大规模推广。这点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就可看出,当时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
因此,哪怕在宋代,棉花没有大面积种植,但人们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过好每一个冬天。
“树挪死,人挪活”。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也是无穷尽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诞生了许多“御寒神器”。同时从人类的御寒历程,也能看出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
参考资料:《宋会要》《齐民要术》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推荐阅读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李逵等几个梁山恶霸 要是碰见武松鲁智深 连认怂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 水浒传中唯一没有绰号的英雄,他没陪宋江一起死,并活到了八十
- 放牛童子没有摘桃子给孙悟空吃他去五行山也不是为了看望孙悟空
- 金庸笔下最牛的3位配角,都没有盖世武功,最终却都战胜了主角
- 黄药师为何没有杀裘千仞替女儿报仇难道是黄药师打不过老裘
-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族谱怎么寻根溯源?
- 梁武帝和达摩切磋佛法,想得赞赏,达摩你,佛法一般,没有功德
- 被爱当然很好,没有也没关系,该来的都会来,你值得最好的
- 《易经》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其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