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这首李白的千古名篇,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为即将出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场景。
宋朝时期,棉花也没有在中国大面积种植,所以就没有什么棉衣棉裤了。那暖气,取暖器,空调什么的,就更没有了。
没有棉衣棉裤,也没有暖气的前提下,那宋朝人的冬天都如何度过呢?
文章插图
据史料考证,至少东汉时期,我国还没有出现棉花。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出现栽种木棉树的记载。“棉”这个字,首次出现于隋朝时期的典籍中。
《说文解字》:“葛,絺綌草也。”
隋《广韵·卷二·仙韵):“棉也,又木绵树名”。(木绵就是木棉)
到了宋代,还没有普及木棉树的种植。
《宋会要》:“令川陕各州罢织各种精致丝织品上贡,只织买绫、罗、紬、绢、駞布、木绵等。”
并非宋朝统治者不了解棉花乃御寒神器。同学们要清楚,不管是木棉树还是其他棉花品种,它们对种植温度有很高的要求。
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也需要满足土壤水分、温度、盐碱含量等要求。
再加上,封建统治者还是希望提高粮食产量。那些可耕种的土地,不大可能用来大面积种植棉花。
一来二去,直到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出现。
文章插图
明朝初年,棉花得到大规模推广,才让古人在漫漫寒冬之际,用上棉服、棉被。
自夏、商、周,至宋朝这数千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主要种植麦、稻、粟等粮食作物,并没有普及棉花的种植。
《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缊袍就是麻布衣服)
不过,桑、苎麻、葛,这些抗干旱且种植条件较低的农产品,在我国种植历史却比较久远。
再者说了,我国有数千年的养蚕历史,即使没有棉花,古人还有丝、麻、布可供御寒。
文章插图
宋朝时期,私人经商者甚多。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并随之带动海上贸易。
无论北宋或者南宋,本土的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均与海外地区有贸易往来。
在此基础上,宋朝的商贩还可以从海外采购诸如棉花之类的保暖品,这样便形成了一种供销往返的贸易体系。
宋英宗时期,有主管财政的大臣上奏,每年朝廷通过购买还有征税等途径,总共收拢870多万匹丝麻织品。
蔡襄:“上奏,一年内买、徵税等途径,共收入丝麻织品8745535匹。”
宋徽宗时期,汴梁城内设立“居养院”,80岁以上老人还能获得丝绸衲被。
由此便能得出,至少北宋年间,丝麻已经成为棉花的替代品。
说得更详细些,通过已知的墓葬发掘工作,我们能清楚地得知。4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会种植葛、麻,以及学会养蚕技术。
没有棉花,丝麻布可以进而加工成被子和衣服,抵御寒冷。
王公贵族还可以使用羊毛或者鸭绒作为填充物,做成类似于今天的羽绒服和羽绒被。
《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文章插图
在宋代,随着丝绸逐渐平民化,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普通家庭使用丝绸或者麻布制成被单,接着再用芦苇花或者木棉填充。
大户人家则是会选择鸭绒、羊毛,用来制作更加保暖的棉衣、棉被等。
《劝织吉贝布》:“吉贝布自海南及泉州来,以供广人衣着”,“泉亦自种收花,然多资南花”。(吉贝布就是苎麻布)
推荐阅读
- 隋唐演义中没有交待的十大人物结局
- 李逵等几个梁山恶霸 要是碰见武松鲁智深 连认怂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 水浒传中唯一没有绰号的英雄,他没陪宋江一起死,并活到了八十
- 放牛童子没有摘桃子给孙悟空吃他去五行山也不是为了看望孙悟空
- 金庸笔下最牛的3位配角,都没有盖世武功,最终却都战胜了主角
- 黄药师为何没有杀裘千仞替女儿报仇难道是黄药师打不过老裘
-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族谱怎么寻根溯源?
- 梁武帝和达摩切磋佛法,想得赞赏,达摩你,佛法一般,没有功德
- 被爱当然很好,没有也没关系,该来的都会来,你值得最好的
- 《易经》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极其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