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浙江电视新闻频道《小强悦读会》:互动类读书交流栏目,每周推荐一本(或主题统一的多本)有趣图书;或以读书会的互动形式,深度解析书籍的精神能量,聆听作家、编辑、出版人的幕后故事。
播出时间:每周日 晚间 18︰50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文章插图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有一篇传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赋十三行》。这十三行小字历代被认为是“小楷极则”,在书法史上地位非常高。后人也常常临摹字帖,清代词人朱彝尊还按照“十三”这个数字分行,制作信笺,用以写文传情。一般人看信习惯看中央的文字内容,如果是饱含深意的信笺,由中央延展的这十三行,每个小字无不传情。十三行,中央,小字,就格外意蕴绵长了些。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文章插图
这也是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这本书书名的由来,有趣的是,书名题签是集补《曹全碑》的字,而碑本恰曾是朱彝尊旧藏,多少还是有些纪念的意味在的。至于朱彝尊传情的十三行,就是另外一个令后人褒贬不一的故事了,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江弱水,这是作者本人惯用的笔名,他是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既然是学者,他的文章就必定不够好读。我所谓“好读”指的是可以一口气酣畅淋漓读完的文章,而江弱水的文章读来也是酣畅淋漓,却总会让你时而停下来,因为他又延伸到其他枝节去了,你得停下“抠字眼”,看他说到什么了,继而会感叹果然学识丰富。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文章插图
江弱水的文字没有那么学究,他对典故、历史的解读,甚至细致到对一个字,一个词的辨析,总是调侃又学术,有点独有的“江式文风”。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文章插图
他吐槽小学语文课本这篇,篇名就有趣:“一惊一乍又一精一诈”,这句话怎么说呢。江弱水翻开语文课本,他读到身无分文的人用马草换钱看书,摆书摊的青年佯装自家有马要喂,当然并没有什么马,马草也都搁在后院枯黄了。他说,读者有理由怀疑,这位残疾青年的生计挺值得担忧。
再读一篇,说是有一位音乐学院有声望的教授,每天早晨装成耳聋,去听一个“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小伙子练琴,而且永远是平静地望着,听着,只给赞美,不给指点。初读似乎很有感触,老人说,你的琴声能够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小伙子就每天坚持不懈地拉琴,没有得到过一次指点,最后还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这故事是在说“自信”的重要,但江弱水质疑故事的合理性,真正的行家应该出手纠正错误,毕竟学艺不是只靠勤奋就能成功的,更要紧的是正确的技巧和老师的点拨指正。这么一想,十分有道理。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文章插图
由课本延伸到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痛斥“老莱娱亲”的荒诞行为,“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鲁迅反感的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鲁迅一查更古的说法,只是说老莱子跌倒了怕父母伤心,便装成婴儿啼哭撒娇,博父母大人一笑。这还说得通,但后人改成了“诈”这个字,似乎这样改才能舒服。江弱水沿袭鲁迅的想法,也在思考我们的教材中似乎也多喜欢“诈”。我们读书写文章还是少点“诈”,多点“真”吧。
 风情|《十三行小字中央》自有一派风情
文章插图
这是一本写读书的书,所以说文说人必不可少,自然也会有贬有褒。江弱水喜欢顾随先生,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夸赞他。顾随,有许多头衔,最令人熟知的是作家和书法家。江弱水说顾随先生教导我们:“书,无所不读,但要有两三部得力的。”而顾随的书正是江弱水最得力的两三部之一,他自己写作几十年,写文章总是引用顾随的话,有朋友戏言,“别把他老人家的毛都薅光了。”所以现在江弱水引用得少了,但还是把顾随的书摆在手边,方便翻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