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当属北京的故宫,作为元明清三朝帝皇居住之所,它本身的价值就不可估量。
不仅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也见证了三个王朝的兴衰陨落,更受到了三朝帝王几百年的维护和改进。
在清朝溥仪退位之后,故宫先后易主多人直到建国后,国家将众多珍贵的文物收纳进了北京博物院,它也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院,举世无双。
故宫在成为故宫博物院之前本来是没有“故宫博物院”的匾额的,1971年,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为故宫的神武门上方撰写了一个“故宫博物院”的匾额。
但是,据史料记载,故宫博物院神武门的上方在1971年前也曾有过一个“故宫博物院”的匾额。那么这个匾额又是谁撰写的,他又有什么资格为故宫撰写匾额?
神武门作为故宫紫禁城的北门,依照中国古代的四象排列本名应是玄武门,但是在清康熙时期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被更名为神武门。
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采用坐北朝南的排列方式,因此神武门是作为故宫的后门来使用的。又因为除重大事件外,紫禁城的正门一般不允许打开,所以神武门是历朝历代乃的主要门户,我们如今去紫禁城游玩也正是从神武门入内。
神武门旧时门上设有钟鼓与钟鼓楼遥相呼应,用作京城内的打更报时,意义重大。神武门下开有三道门,中门在古代仅供皇上出行使用,两个侧门则是由皇后嫔妃还有下人使用。
清朝时期,皇上选秀尽皆是从神武门进入皇宫。
【 神武门|故宫神武门的“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最早出自谁手?】神武门作为故宫博物院迎接四海八方游人宾客的大门,所以,它的匾额不仅是故宫博物院的脸面,更是我们中国的脸面,上面的匾额不仅要写得端庄大气,还要体现我们文化的意蕴和风骨。
故宫自1924年冯玉祥将军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就彻底地回到了广大人民的手中,1925年经过一年的周密筹划,故宫博物院正式面向全世界展现它全新的风貌。
故宫博物院建立的头等大事应该就是立匾,好匾如好脸,是最可以体现一个建筑的风貌的。可是在当时社会动荡,有能力有资格为这个新建立的故宫博物院题字的文人墨客少之又少。所以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李煜瀛身上。
李煜瀛的一手颜体大字在当时也盛名累累,加上颜体本身就是气势恢宏,极匹配故宫博物院的身份。所以这件头等大事就落在了李煜瀛的身上。
当时的李煜瀛身处故宫文书科内,大抓笔半跪着,一气呵成的写在了粘连的大纸上。最后也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新匾挂在了神武门上面,也证明故宫开启了它属于中国人民的新篇章。
事实证明,选择李煜瀛来为故宫题字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正确且合理的。
李煜瀛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兼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身份是十分尊贵的。同时他也是国民政府的四大元老之一。
由这样一个身份显赫,颇具名望且才华横溢的人来为故宫博物院题字,既体现了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性,也向世界宣示着故宫博物院的地位。
其次,李煜瀛所擅长的颜体大字,本身的风格就是雄浑大气,其创始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经过多年的苦心专研,将本来形瘦身俊的小字变成了丰满霸气的大字,使得整体看起来气势磅礴,霸气尽显。本就常被用来做匾额的字。
不仅仅是字体,书写的技法和态度也是李煜瀛先生所为故宫博物院所展示出来的诚心实意。
手拿大抓笔,半跪着书写这种方式不仅对执笔者有着极为严格的身体素质和运笔技法的要求,也是李煜瀛对匾的一种尊敬。
因为匾额书写之时对字的要求极大。所以只能将字进行粘结铺在地上进行书写,而如果跪在地上,膝盖就会将纸压出褶皱甚至开裂,影响整体的美观,所以李煜瀛此举不仅是因为自己技艺的高超也是对为故宫博物院题匾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
李煜瀛本名李石曾,父亲是与晚清重臣李鸿章同朝为官的李鸿藻。李鸿藻很长一段时间可以与李鸿章分庭抗礼,死后谥号也是文官之首的“文正”。
推荐阅读
- 专家花费三年修复故宫龙椅,为啥一次都不敢坐原因让人意外
- 故宫这块神奇的石头,200多年无人敢动,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 这座宫殿竟然是故宫的两千倍,仅直径就已超过了八十公里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故宫御路石石雕重量超过二百吨,如此大石料,当初如何运到京城的
- 故宫有一副“鬼画”,被称为最诡异文物,画上图案至今无人能看懂
- 故宫里的禁区-冷宫,没人敢进。听说瘆得慌
- 故宫防盗措施,究竟有多牛老梁强调技术先进,马未都另有说辞
- 故宫中一件不起眼的文物,却价值连城,脚踩手摸过你却不知?
- 盛京遗珍大荟萃!来国博看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