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读书笔记| 西方艺术史里的酷姐们

“我没有发现一个女艺术家能清楚地归到艺术史中的哪一个部分。”
——H.W.Janson
在当下,平权运动的声音,可能是几个世纪以来最响亮的时刻。读完一本既应了当下这浪潮的景,又属于自己兴趣范畴的《西方女性艺术研究》,于是就想梳理一波西方艺术史中“被淹没”、“被看见”的酷姐姐们。哦不,其实应该算是她们的群像。
想写西方女艺术家很久了,只不过一直是东看西看,零零散散记录着。终于遇到一本书,把她们前前后后串联起来,看到了那些曾经在历史中被抹去的脸孔,挺珍贵的。
 西方|读书笔记| 西方艺术史里的酷姐们
文章插图
《西方女性艺术研究》
作者: 李建群
出版: 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本书是对艺术史中的女性艺术家及其视角的发现、梳理和解析,因此需要对西方艺术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文中以维米尔的女性画举例,这需要对艺术史及作品流派、年代、创作背景等有所了解)。
中世纪:神秘主义话语权中世纪时,十字军东征导致了大量的独身女性。修道院成了女性吸纳容身的安置场所,也逐渐成为妇女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一时期的诸多女性艺术家,均有修道院背景出身;而修道院相对与世隔绝的环境,滋养了女性在接踵而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继续保持着创作的延续动力。修女在中世纪,成了诞生女艺术家的最主要的团体,她们从事的行业包括:诗歌、绘画、刺绣、书籍装帧等。
然而,那时的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状况是可以被统一描述的:隐姓埋名。
以众人皆知的丁托列托为例,他背后的玛丽塔·鲁布斯提这个名字,我猜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玛丽塔是一名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也是大名鼎鼎的丁托列托的大女儿。年幼时进入父亲的工作室帮忙绘制肖像画,兢兢业业15年,名气大到西班牙和奥地利宫廷皆知,皇帝们纷纷邀请她成为宫廷画师。然而那个时候,女子不得抛头露面、独立进入职场,在父亲的阻拦和安排下嫁给了当地的匠工,由此可以继续为父亲的工作室服务。
女性艺术家由此在艺术史中呈现出的“被隐去”,形成了神秘主义的概念。在神秘主义的面纱之下,对于女性艺术工作者而言,反而是相对自由的阶段,中世纪的许多工艺和艺术作品都是由女性参与完成,只是不能留下她们名字的痕迹。
现代的研究者认为这种神秘主义是对把女性置于次要地位的一个反抗,而且这种反抗是成功的。因此,这种神秘的体验,也被认为是女性解构男性控制语言和父权制社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手段。
 西方|读书笔记| 西方艺术史里的酷姐们
文章插图
文艺复兴:反复兴的女性禁锢和机遇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复兴古典文化的阶段,也是人性的复苏和解放的阶段。这本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进步时期,但在妇女地位、男女平等方面却是一个例外。
在中世纪末到文艺复兴之初,妇女在一些工艺行业(花边制作等)虽然仍然活跃,但其工作性质已逐渐变为重复技艺简单的工匠,甚至参与行业工会都需要丈夫或兄弟代其签名。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价值观普遍认为,一个女性一生幸福的关键在于婚姻,以及随婚姻而改变的财产和社会地位,和女性本人的学识、才华并没有关系。
因此,在这一时期,许多女性艺术家被限制在家庭内。她们大都是艺术家的女儿,成年后嫁给艺术家为妻,这些艺术家的女儿和妻子不能享受充分的社会活动的自由,得不到历史画的委托,只能限于创作肖像画,为家人和朋友画肖像。
此外,城市活动的公共空间开始出现排斥女性的局面——比如佛罗伦萨的美第齐家族,对于男性特权和男性财产继承权都有严格的规定;女人的美德是贞洁和母性,因此其专注的领域应是家庭。
女性的教育也由此被有意限制在家庭和私人空间之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