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故|“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谈谈古人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

宇宙万物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在我国古代产生的很早。战国时期屈原、庄周等人的著作所记述的古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都明白无误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如下看法,天和地是从一种朦胧不分,浑浑噩噩,深沉幽暗的“浑沌”状况中诞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现存世界是通过长时间的历史过程发展而来的观点,在遥远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不言而喻的。那时,对这一团“浑沌”究竟是些什么东西,还没有具体的说明。长期以来,特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这一团“浑沌”的物质性问题曾经进行激烈的辩论。
 化故|“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谈谈古人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
文章插图
一、古代元气学说以《老子》等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先天地生”的是非物质的“道”,而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本原论却在跟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西周末年的史伯就有过“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的说法,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其中又以土为主)看成是万物的本原。后来,有人认为水才是最基本的元素。《管子?水地篇》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把水作为包括生物界在内的万物的本原。
 化故|“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谈谈古人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
文章插图
显然,用几种或一种人们所熟知的物质去说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尝试是人们对宇宙本原的认识的重大进步,但是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尝试遇到了种种困难。于是,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指出:“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这就是后世得到充分发展的元气学说的早期论述。它以比较抽象的形态出现的、物质性的“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为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解释。
 化故|“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谈谈古人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
文章插图
二、古代天体演化思想的精髓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产生了天地都在不断地运动发展的观点。《管子?侈靡篇》指出:“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就是说天地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中,正因为这种无休止的运动,促成了宇宙万物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这一观点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连同古老的天地是从浑沌中产生的思想的有机结合,便是我国古代天体演化思想的精髓。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在探索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从浑沌中生成天地的问题。这时候的医学著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在应用当时的天文学成果论述医学问题的时候,曾经提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思想,这里明确地把下面两个观念应用到天地生成说中:
 化故|“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谈谈古人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
文章插图
其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阴阳的学说,把阴、阳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的矛盾斗争引进天地分离的过程之中,就是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其二是以日常生活中人所共知的轻清的物体上升、重浊的物体下沉的现象,说明天地分离的原因。这种朴素的、直观的天地生成说,成了我国古代传统的观点。西汉早期的《淮南子?天文训》继承并发挥了这一思想。它明确地指出天地生成过程中,元气中的“清阳者”上升形成为天,“重浊者”向下凝聚为地。它又认为“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而“积阳之热气久者为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气精者为星辰。”
 化故|“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谈谈古人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
文章插图
这些论述把天地日月星辰都看成是从元气派生出来的,是元气在它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的产物,把它们都统一于元气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三、在宇宙本原的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由此我们看到了元气学说的深刻影响和具体应用,但是,《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元气是从虚无中产生出来的,在宇宙本原的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淮南子·天文训》关于天体演化的论述,由于得到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等人的赞同,在我国古代发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历代有许多人提出不少新的创见,他们之中有的致力于对这一理论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有的提出了天地生成的具体方式的各种新推测,有的明确地提出在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外的无限空间都含有“气”的观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