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牌|符牌时代:只认牌,不认人!( 二 )


相传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守关的小吏尹喜给拦住了,因为没有携带过关的凭证(不知道是不是布条),小吏尹喜不肯放行。
老子虽是一代宗师,面对尽责的小吏却也无可奈何,最后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成为老子传下的唯一著作。
世人只知《道德经》的博大精深,却鲜为人知的是,两千多去前,守城小吏的一次尽责值班,给中华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宝。
03 文书时代:文人的通行证,身份证的雏形
像老子这样神秘莫测的高人,一生就出一次关倒也罢了,可那些浪迹天涯的文人,云游四海的道僧,他们既不同于目不识丁的百姓,又有活动空间的需求,走到哪儿都带着布条,既不方便,也未免有失身份。
游览天下名山大川,李太白不拿着赐金放还的扇子,唐伯虎不带着六如居士的名头,却捧着臭烘烘的布条,哪里还能看出傲然世间的飘然仙气?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一种新型的证明文件产生了:文书。
类似的衍生品很多,但大同小异,在一张柔韧的纸张上,记录持有人的姓名,籍贯,年纪,相貌特征等,上面还有保正(村长)的签字盖章。
基本上就是明清官员腰牌的纸质版。
文书的出现,消除了用布条当证明的尴尬,在民间颇受欢迎。
在上海科举博物馆(即嘉定孔庙内)里,展出有清代科举考生的入考文书,即现代的准考证。
上面除了考生的基本信息和地方政府的盖章,还清晰的记载了考生的面部特征:“体态肥,面白少须”,与现代身份证的距离,就隔着一张1寸照片。
这种详细标准的文书,对于持有者,其意义自然十分重大。
现实中自不必说,就连《西游记》这种神话小说,也可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唐三藏面对女儿国国王的苦留,首先提出来的,就是要回度牒文书。
因为他心里也明白:妖魔鬼怪,还有孙悟空、佛祖等天庭力量可以借助。
通关文牒之类,是人间的皇帝御赐的,也是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材料,作用等同于现代的身份证和护照,如果这个被扣了,一下由大唐高僧变成非法入境者了。
04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
由此看来,不仅是在现代,即便穿越到古代,身为寻常百姓,万一遇到“证明我妈是我妈”这样的奇葩证明,一样也苦不堪言。
所以,那些沉迷于各种穿越梗的人们,在尚未乘上时光穿越机之前,还是先按自己的人设,准备好一张身份证吧。
活在当下,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不抱怨、不放弃,为自己的梦想尽每一份力。只有这样,梦想的实现才会水到渠成。
人生在世,正如爱默生的那句名言:
你若是爱千古,你应该爱现在;昨日不能换回来,明日还是不实在;你能确有把握的,只有今日的现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