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三 )


▼ 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的达里雅布依人用胡杨搭建的房屋(2002)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 生活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孔雀河流域及罗布泊西北一带居民曾经以渔猎为生。如今,独木舟人家日趋减少,泛舟捕鱼的生活情景逐渐消失 (1999)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他们使用的生活器皿木勺、木碗、木几、木盘,以及用作炊煮的木盆,无一不取自胡杨木。而手巧心慧的女人们则用胡杨木制成纺轮,尽管生活简陋,但总少不了一柄精心制作的胡杨木梳,以至于在所有的古墓穴中单凭发髻间的木梳和精心缀结的木扣,就能让人直接分辨出墓室中主人的性别。也许,这世上再没有哪一种树木能像胡杨悉数解肢为人类所利用了。
▼ 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铁里木村,当地人刳空整株枯死的胡杨制作而成的门 (1999)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塔里木盆地的居民曾把胡杨当作神祗崇拜,表明胡杨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据考古发现,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系距今3800年前史前人类公共墓葬。墓葬的营造方式以胡杨木排列成巨大的环形图案,它的深层涵义至今尚未破解。同样,在小河5号墓地也发现了以胡杨木为标志的公共墓葬地。独木舟形的棺木和插立在墓地间的木浆表明早期先民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在墓葬中还发现用胡杨木刻成的人物雕像,推测似乎具有偶像祭祀的含义,而这一切都在表明胡杨是古人类用于纪录生产活动的神秘符号。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 沙漠中枯槁的胡杨树干经历千余年的风吹日晒,犹如盛放的花朵,这是它生命最后的绽放 (1999)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不同于现代人的观念,在古人的心目中胡杨既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种族成员死后的标志。在聚落中,胡杨林是人们生时的乐园,也是他们最终步入另一个世界里的圣地,他们带着生前使用的胡杨木制作的生活器皿一同入殓。墓地上遍栽的木桩宛如一片胡杨林,下面堆垒着胡杨嵌合而成的木棺,或者几代,乃至数十代人埋葬在一座巨大的公墓中,在胡杨的怀抱中入土安寝。那些插立在墓地上的胡杨木,代表着无数的灵躯,而每一根胡杨木代表一个人生,标志一个人从生至死完整的过程,人生幻灭,而胡杨木枯立不朽。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月光很冷,在隆冬季节的夜晚滴水成冰 ,将胡杨躯干冻成木骸 (1999)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20世纪初以来,塔里木盆地文物发掘出的那些雕刻精美图饰的梁木和书写文字的木牍,很多都是以不朽的胡杨木制成的,在人文探索中,让我们认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一个个聚落、一个个族群依胡杨荣枯而主宰它生死聚散。而一个人生前和死后的财富都以胡杨木为标准,在一片绵贯千里的沙海中胡杨带来和送走的是历史的全部!
 胡杨|胡杨:沙漠中的生命之魂
文章插图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它引得更多人的关注。百余年来,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考古发现,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约在距今4000年前,其种族聚落基本上分布在盆地边缘具有稳定水源的区域。汉初,丝绸之路沿途西域诸国大多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沿河地带。
▼ 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古城遗址(199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