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角度上讲,辽国坚持正统之争,实际上也是为了方便对于宋国人才的吸引,类似于现代公司之间的各种挖人。
《辽史》之中记载的宋朝进士投辽的记载,就是明显的例子:
“宋进士十七人挈家来归,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余授县主簿、尉。”
在读书人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时代,想要吸引他们为自己所用,就必须要考虑到他们心里各种精神寄托。毫无疑问,华夏衣冠是众多文人精神寄托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不管是宋国,还是辽国。谁要是能让天下人,尤其是天下读书人相信自己才是华夏衣冠的继承者,那么必然能获得其中大部分人的支持。
文章插图
那么难道当时宋国的士子们不知道宋朝才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们,其实也是知道的。但辽国这么一直胡搅蛮缠的坚持,就好比一块遮羞布,让那些在宋朝默默无闻的人,在金国出仕为官的人,心里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讲,宋辽正统之争的根源,实际上并非文化之争,而是军事之争,是政治之争,是双方整体竞争抗衡的一个表现,也是一种对抗的手段。
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像辽国和宋国这样互相奈何不了对方的大国之间,互相之间就算是有什么争论,也得稍微讲点理,完全像现在某些国家一样胡搅蛮缠,不管是宋人还是辽人,都做不出来这样没品的事。
那么辽国在与宋国争辩这个谁才是华夏正统的时候,除了利用本来就在其统治下的辽东汉人之外,还做了哪些准备,或者说有哪些站得住脚的论点呢?
文章插图
其一就是社会制度的完善,辽国建国之前,实际上还是属于游牧民族的部落制,社会关系还介于农奴制和封建制两可之间,只是因为其军事力量强大,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逐渐崛起,建立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后来的宋朝相抗衡的国度。
而在建立国家之后,辽国迅速的学习中原文化制度,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照搬中原王朝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宋朝类似的政治制度,统治结构。虽然在执行上这种结构还只是个幌子,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部落首领制,但至少从表面上,具备了中原王朝的样子。
更关键的是,辽国建国还在北宋之前,也就是说,宋朝继承中原文化正统之前,人家辽国已经建立了。固然是那个时候他们还比较落后,根本没想到继承中原正统文化这个事情,但是毕竟人家在前面建国,说自己继承了你也没办法。
除了政治制度之外,在文教礼法,社会习俗,诗词歌赋等等方面,辽国也积极学习宋国,建立健全社会文化,积极引进人才,是其与大宋风俗接近,文化类似。
总的来说,除了长得不像中原王朝的人,其他各方面都已经与宋朝相似了。你宋朝要说我大辽不是中华正统,那么你也不是。
文章插图
同时,在这场论争之中,辽国还占据着一个优势地位,就是中原文化的包容性。《春秋》之中说: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说起来只是一句话,但是体现在民族的每一个个体身上,就是对于秉持同样文化,语言,习俗的其他民族的认可。因此在契丹建立的辽国大力推行汉化,将自己变得与大宋相似的时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一部分当时的士人接受其正统地位的。
显然从这个角度上讲,辽国与宋国的正统之争,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华夷之辨”,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民族在争夺生存空间的时候,区分敌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从辽国的起源上来看,辽宋正统之争显然是符合古代王朝“华夷之辨”这条分界线的。
推荐阅读
- 士多士少之辨
- 辽宋夏金|党项建立西夏,宋朝失去马场缺乏战马,从此军事处于劣势地位
- 先秦时代|处于劣势的魏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七雄首霸?这个人非常关键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何刘备不让赵云守荆州?这四大劣势无法弥补!
- 尘封历史|军事上曹操仍处于劣势,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但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