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几分真来几分假( 二 )


在小说第七十三回 , 当他听说老将黄忠被封为五虎将之一 , 与自己同列 , 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 , 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 , 可也 。黄忠何等人 , 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言辞何等激烈 , 更反映出他思想中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
当然 , 一身傲气对一位英勇善战的武将来说似乎不算大毛病 , 这也正是普通人一再偏袒关羽的内在原因 。然而 , 正是由于他性格中的这一点 , 最终导致了失败 。正如中国人所说的:月满则亏 。在小说第七十三、七十四两回中 , 关羽拔襄阳、擒于禁、斩庞德 , 威震华夏 , 不可一世 。到了小说的七十五、七十六回 , 他的威风似秋天的黄叶经不起一阵微风 , 仓惶败走麦城 , 并轻易被擒而送命 。究其原因 , 东吴白面书生陆逊以片言只语谄媚于他 , 使其放松警惕 ,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三国两晋南北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几分真来几分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国志·蜀书》还载有“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在《三国演义》中 , 作者根据历史事实 , 描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来表现这一点 。如他要与马超比武 , 不愿与以卒伍出身的黄忠同列;败走麦城时 , 附近的几位将军却不愿去救他 , 跟随他的只有几百老兵残卒 , 这难道不是历史真实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吗?
其次 , 《三国演义》还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忠臣义士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称他为“义绝” 。在小说中 , 他跟随刘备 , 不辞劳苦 , 与刘备恩如兄弟 。下邳城被俘 , 虽然曹操对他十分爱惜 , “小宴三日 , 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 , 使侍关公” , 并赠袍给关羽 。关羽却将新袍穿于旧袍之下 , 并解说:“旧袍乃刘皇叔所赐 , 某穿之如见其面 , 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之旧赐 , 故穿于上 。”曹操叹为义士 , 这件事虽于史无载 , 却形象地反映了他忠义的一面 。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后 , 便挂印封金 , 过五关斩六将 , 追寻刘备 , 更是传为美谈 。这件事虽然历史上有明文记载 , 但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 悬想虚设 , 形象地表现关羽“贫贱不能称 , 富贵不能淫 , 威武不能屈”的义士风采 。
三国两晋南北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几分真来几分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关羽不仅对刘备讲忠义 , 而且对与刘备为敌的曹操也讲仁义 。在小说“关云长义释华容”一节中 , 他感念曹操对他旧日的恩情 , 将其释放 。鲁迅先生称这一段描写表现出关羽“义勇之气可掬” 。其实这一细节描写 , 纯属虚构 , 一方面是作者个人对关羽的偏爱 , 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的义 。在小说第七十六回中 , 关羽与徐晃对阵 , 作者对徐晃深明大义、不以私情而以国家之事为重 , 大义懔然挥斧直取关羽的行为深表赞许 。这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中有明文记载 。作者不回避历史 , 客观上对关羽不讲敌我的义作了委婉的批评 。
从《三国演义》塑造关羽这一形象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 , 能坚持历史真实性 , 不回避历史及个人的短点 , 又能发挥艺术的特点 , 大胆地进行虚构、加工 , 从而塑造出了关羽这一让人既爱又恨的艺术典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