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三茗航空:古村复兴“留住乡愁”,村民“共同缔造”


河北三茗航空:古村复兴“留住乡愁”,村民“共同缔造”
文章图片
4月26日 ,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右二)与青礁村院前社的创业团队在一起 。
河北三茗航空:古村复兴“留住乡愁”,村民“共同缔造”
文章图片
4月26日 , 位于厦门漳州交界处的青礁村航拍全景 。
河北三茗航空:古村复兴“留住乡愁”,村民“共同缔造”
文章图片
4月26日 , 厦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理事长陈俊雄(中)在指导村民种植火龙果 。 照片均由本报采访人员魏培全拍摄
一个耕读传承已近千年的“闽南进士名村” , 却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度落寞
“乡愁”不仅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田园与城市的心灵纽带 , 还是一笔能够集聚产业与人才资源的无形资产
希望这里发生的一切 , 能够为实现脱贫攻坚以后的乡村振兴以及未来发展 , 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从厦门市中心驾车向西 , 经海沧大桥出岛 , 再沿城市快速路一路往西南……在一栋飞檐翘角的红砖古厝前 , 司机缓缓把车停稳 , “青礁村到了 。 ”
这个位于福建省东南一角的小小村落 , 自北宋建村至今已近千年 , 背山临海、物产丰饶 。 文化底蕴厚重 , “祖孙五代三尚书”“一村二十四进士”的佳话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
然而 , 就是这样一个耕读传承已近千年的“闽南进士名村” , 却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度落寞:村民们更向往体面富足的城市生活 , 纷纷放下农具 , 离乡外出打工 。
原本乡风淳朴、人丁兴旺的青礁村 , 成了当地知名的“空壳村”——田地荒芜、古厝废弃 , 老人生活无着 , 孩童少人照看 。 绵延千年的文脉香火摇摇欲灭 , 眼看着难逃拆迁的命运 。
拥时不觉珍 , 失去方知贵 。 难道眼睁睁看着镌刻着祖宗家训的红砖古厝被拆除殆尽 , 承载着乡土情结的山水田园在记忆中渐行渐远?世代扎根于此的村民陷入反思 。
“如果村子被拆了 , 我们那些在外打工的亲人 , 过年该回哪儿呢?”在当地从事铁件加工生意的陈俊雄 , 是最先觉醒并行动起来的十几个当地年轻人之一 。 “无论如何 , 要保住村子!”
“保住村子” , 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 , 一帮留守的年轻人和几个心怀热忱的台湾同胞 , 在一座濒临拆迁的千年古村 , 开启了一次复兴家园的新探索 , 也为闽台融合发展提供了乡村样本 。 “我们变了 , 村庄就变了”
来自台湾的规划师李佩珍仍然记得 , 她第一次来到青礁村院前社时正值雨季 , 连日降雨让村里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 。 她一脚踏进泥泞 , “好不容易拔出脚来 , 却扯断了凉鞋鞋带” 。
彼时的青礁村 , 是一个让村里人既心怀眷恋 , 却又想逃离的地方 。 “家里祖祖辈辈在村里居住 , 根在那里 。 ”陈俊雄说 。 “可那时候村里垃圾遍地 , 污水横流 , 实在让人待不下去 。 ”
感觉待不下去的可不止陈俊雄 。 以让李佩珍拔断鞋带的青礁村院前社为例 , 当时村里750多口人 , “能往外跑的跑了 , 不能往外跑的想方设法也要往外跑” , 留在村里的 , 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 , 外加一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小年轻” 。
“村子都要拆了 , 没人愿意再在这里花心思 。 ”住在村口的70岁孤寡老人颜芳庆 , 对家附近几年前的样子记忆犹新 。 “那时候村里鸡鸭、垃圾遍地都是 , 门口不远的水塘臭气熏天” 。 夜晚 , 村子一片漆黑 , 没人愿意出门 , 因为“你不知道一不小心会踩到什么……”
泥泞的古道、荒芜的田地、坍圮的古厝……延续千年的乡村文明 , 像留守的老人一般步入了垂垂暮年 。
村子的转机源于几个青年人的觉醒 , 陈俊雄是其中之一 。 2014年 , 陈俊雄作为村里代表 , 被村干部拉着去“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规划试点村参观 。 原本想着玩一玩转一转的陈俊雄 , 刚到试点村 , 就被整治后的村容村貌震撼到了 , “从没想到农村也可以这么干净漂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