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德润身”的命题,这对于儒家思想系统而言,可谓画龙点睛之举。
“德润身”,是儒家传统中一以贯之、鲜明独特的一面,是理解、践行儒家时不可不特别留意之处。
这三个字,即使不能说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为其“眼”之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这一命题是开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德润身”提示、确证儒家身心交关的功夫实践传统,堪称儒家四书的一条经线,实为儒家“德性的智慧”的一条核心命题。
《大学》示人初学入德之门,《论语》显仁者开阔气象,《孟子》显义者昂然独立气概,《中庸》道出孔门传授心法。
关于《大学》思想架构,一般以三纲领、八条目作出概括。“德润身”之“德”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条目之落脚点,修身这一条目亦即“德润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个条目可以说就是德润家、国、天下。
三纲领之明明德就在于保证德可润身,亲民实即德润民,而止于至善这一纲领则在于指出,“德润身”是一个心可止息(如“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而又永无止境的过程。
《论语》所期冀的就是造就“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君子。
子路问君子何为,孔子指点出一条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提升之路。朱熹为这段作注时赞叹:“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
《孟子》在点出“仁义礼智根于心”之后,指出一个人如能扩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其功效是“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中庸》强调:“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暗含的也是这种身心交关的“德润身”功夫实践。
何为“德润身”之“德”?
在《大学》看来,“德”根源于“天”,在己为“明”,对人为“亲”(“亲”中有“新”,因“新”得“亲”),是人当“知其所止”之处。
故古本《大学》在提出“德润身”之后有“明”“新”“止”之说,若不扣紧“德润身”之“德”把握就可能误解为窜入的文句。
《大学》说“顾諟天之明命”。《论语》记载,孔子曾说“天生德于予”。“德”之根源于“天”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这一份,而且是本自具足、珍贵无比的一份。
在己为“明”,点出的就是人性本具的明德。《大学》最具根本性的主张就是人性本具明德而非人性本善,明德乃人性向善之根据,因而人应体认明德并按照明德的指引,当下断然,“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从而过“自慊”、有“得”、自然、和乐的人生。
对人为“亲”,与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喟叹相呼应,凸显的是“人的发现”,划出的是“人的世界”。
此“德”为人所当止之处,故牟宗三先生以“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一语简洁精辟地概括了儒家精义。
如何开展“德润身”的功夫实践?这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真义历来聚讼纷纭,实际上可以《中庸》“位”“育”这两个概念作注。
《大学》中直接涉及“格物”的文句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终始、先后,与“位”“育”显然意义通贯。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并且阐发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
可见,格物,就是人在天地之间,各安其位,各得其育,在其位得其育,在育中安其位。
故“格物”为“近道”,由“近道”可入道。“致知”的“知”既包括德性之知,也包括求知识的知性,更是以德性之知统率求知识的知性。否则,就不用下切磋琢磨的功夫。
推荐阅读
- 中央戏剧学院美女王秋紫
-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自由之声
- 任何一门知识,都可以从整体上,让孩子先记忆后理解
- 如何理解无印良品的设计美学
- 「中央媒体看甘肃」指甲油的新用途!练就鲜艳迷人的敦煌彩绘工艺盘
- 满清时期两个奇葩风俗,第一个还能理解,第二个确实感到奇葩
- 应该如何理解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这里的“人杰”是指谁?
-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现在就告诉你,其实一般人都理解错了
- 偏关黄河儿女刘剑英荣登中央电视台三套大舞台
- 中国年画 老家开封 中央电视台《匠人匠心》开封录制朱仙镇本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