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太祖时期是绝无仅有的 。
而为了自己的这个弟弟 , 赵匡胤甚至可以弄死曾经救过自己的部下 。
假如说宋太祖有逆鳞的话 , 那么这块逆鳞上面 , 一定刻着三个字:赵光义 。
为了自己这个弟弟 ,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 , 在赵匡胤这翻了车 , 张琼在赵匡胤这翻了车 。
赵匡胤的意思很明确:天下虽然未定 , 但这接班人我已经钦定啦!
别人招揽亡命之徒 , 抓到了就是个死 , 赵光义招揽勇士 , 他哥哥看见了之后喜笑颜开 。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赵匡胤并不介意自己弟弟为日后上位做准备 。
而且并没有证据能够表明 , “烛影斧声”前夕 , 赵光义忽然就搞定了禁军里的诸位将领 , 以至于他能够无视这些人的威胁 , 向自己的兄长动手 。
毕竟赵匡胤时期的禁军将领 , 是真的无限忠诚于赵匡胤本人的 。
况且 , 假如赵光义真的像某些地摊小说里描述的那样 , 拎起斧子给自己大哥一下子 , 赵匡胤这种猛将 , 大概率会先夺斧反杀 。
事实上 , 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诟病 ,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第一 , 赵光义继位时缺乏遗诏;
第二 , 孝章皇后在宋太祖驾崩后 , 试图召秦王德芳入宫继位;
第三 , 有人认为在太祖统治的后期 , 赵匡胤已经开始栽培自己儿子做接班人了 。
第一点很好解释:老赵家很可能是有家族遗传的心脑血管疾病的 , 考虑到宋太祖还有酗酒的毛病 , 大醉之后脑梗直接挂掉是很合理的解释 , 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没有遗诏的 。
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 , 我们就必须看看 , 赵匡胤死前到底做过些什么了 。
前面提到了 , 让自己的弟弟做隐储 , 主要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天下未定 , 子女年幼 , 一旦赵匡胤有个三长两短 , 那么大宋朝很可能就要重蹈五代覆辙 。所以一个默认的接班人当然是必要的 。
然而平了南唐之后 , 这个问题忽然就有拿来重新讨论的必要了 。
天下一统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 而太祖的儿子们已经纷纷成年 , 那么还要不要保持这样一个隐储制?
是不是可以考虑 , 重新立太子的问题了呢?
赵匡胤或许是有过这种想法的 。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是经过多年的培植 , 赵光义的势力已经盘根错节 , 尾大不掉了 。
第二是自己的儿子虽然出阁 , 但是因为前期需要保持赵光义的超然地位 , 所以几个儿子都没封王 。
也就是说 , 贸然封太子在技术上不太可行 , 赵匡胤需要一些时间来重新培养继承人 。
这意味着 , 假如赵匡胤想立自己儿子当太子的话 , 从开宝八年开始 , 他就应该着手来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了 。
因为开宝八年已经搞定南唐 , 只剩下孤木难支的北汉 , 天下一统已成定局 。
那么问题来了:从开宝八年到开宝九年 , 赵匡胤连一个郡王都没给自己的儿子们 。而五代皇子一般成年即封王!
这其中的态度就十分值得玩味了 。
所以在赵匡胤去世的时候 , 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是最强的 。
他当时是大宋的隐储、位列宰相之上 , 地位绝对超过了赵匡胤的几个儿子 。
况且就算是要找太祖之子继位 , 那孝章皇后为什么不找更年长二皇子找德昭 , 反倒去找四皇子赵德芳?
由此 , 综合分析来看 。
刚经历过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的赵匡胤 , 选择已经经营多年的弟弟赵光义继位 , 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
至于天下一统之后 , 赵匡胤就算心中动摇 , 但那时赵光义大势已成 。
【五代十国|赵匡胤明明有儿子,为什么在他驾崩后,却是其弟赵光义登基?】赵匡胤已无力改变 , 也没有时间改变了 。
推荐阅读
- 五代十国最后的赢家:美食因他而为流传古今,拳法因他而盛名中外!
- 陈抟老祖:道家玄学传奇人物却拒绝柴荣赵匡胤,看透天机还是不屑
- 中国古代流传下3句古话,明明充满智慧,如今却成小人的口头禅
- 打工族回家过年,明明不抽烟,兜里却揣包好烟,见人就发,为啥?
- 孔子明明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为何却器重能言善辩的子贡?
- 宋江明明跟方腊没仇,为何招安后却主动去征讨方腊呢原因很简单
- 看看每个朝代的美人,初唐的美轮美奂,五代十国时期太难看
- 马未都:明明是地摊货,却因这个人卖了300万,不愧是古董教父!
- 素有“清华才子”之称的他,明明还很年轻,为何非要闹自杀呢?
- 武侠|黄蓉明明美貌聪慧,却为何被叫作“心机女”?只因她做过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