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北京人喜欢称呼「您」
我感觉北京人和人说您是一种提示,表示:1)我尊重你2)(我这么尊重你)你是在逗我么3)(我这么尊重你)你给我放尊重点三种情况之一,不过核心还都是我尊重您,其余两种情况都是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比如说:“你丫真牛逼(熟人间)”和“您可真牛逼”是不一样的意思“您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质问|妄答一记。“您”的用法大体分三种。1.对家人长辈。这里的“您”就是表达尊重。大部分北京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对长辈不说您会挨骂的。潜移默化之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很多时候张嘴不说您自己就觉得别扭。2.对陌生人。这时说您主要是出于礼貌,放低姿态。比如在地铁上要下车,对身前的人问一句“您下车吗?”“麻烦您让一下”对方听着舒服,办事儿也方便。北京藏龙卧虎,天子脚下,不好混,北京人讲礼的特点与其不无关系,而“您”的用法也是一种体现。3.骂人的时候。更准确的说法是挤兑人的时候。京骂全国闻名,不过真正日常生活中撕开脸皮骂人的事儿也不多。大部分北京人都是暗里挤兑,话里藏针。比如“您可真能耐”,字面儿上挑不出理,可能脑子不太灵光的人还会觉得真是在夸自己,但是能听出话茬的人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儿。简单来说就是不带脏字骂人,意思却表达到了。北京话其实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北京人讲礼貌,敬语少不了,但是表面上抬高对方实则损人的例子也不少。什么时候是真心,什么时候是挤兑,也就只能自个儿琢磨了。■其实就是损。就算没有明着损人,也总给人感觉话里有风,呼呼地刮在脸上,气势上就站在了下风向。
丧了吧唧的弹幕机
损人的先决条件是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评论欲。每个北京出租车司机都是尚未出道的时评家,密切关注社会民生明星八卦,随时发射弹幕。上了车一旦起了个头,就能一直侃到下车,而且乘客是谁都一样,反正都没他能说。
最近国家颁布什么政策,哪儿哪儿又出事了,全北京最美的姑娘都在戒毒所,外地人买房是真不容易我家里有五套房……
不知道的都以为司机师傅家里有人在中南海。一聊起来根本刹不住车,有时候还真就开过了。
一放松,就没有拘束。心态上一放开,就特别适合指点江山,抨击人性。网上关于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段子比比皆是:
有一回上出租车,师傅问我:你自己开得怎么样啊?我说:我还不会呐。他说:哎不会的好,不会千万别会。这现在大街上马路杀手可太多了。平时你看不出来,都开得嗖嗖的,一到停车场,嘿就露出他们原来啥也不会的那峥嵘面目了。
想要精准发射弹幕,必须有精辟的金句。金句源自对生活的洞察,而北京人的洞察往往都带了点儿丧,嬉皮和不羁。
这里必须cue一下曾经的朋克青年大老师,一个光凭嘴炮功力就能一个人撑起一台综艺的北京爷们。大老师总结过许多有毒的人生哲学:
人生就跟在跑步机上似的,你已经累吐血了,可在别人眼里你还在原地踏步。你把这个世界分析漏了都没有用,它根本不按你想的来。
战术上垮,战略上傲
北京人都特别容易放松,总是一种laidback的姿态,发展到极致就是“垮”。但这种垮不是真的怂,那些看着蔫不出溜的,不见得是真佛系。
真相是,北京人谁也不怵,“垮”只是一种战术。放低姿态,但内心里傲着呢。马未都跟高晓松聊天时说,过去北京的皇城文化就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什么都见过了,谁都看不上。
这种态度,在许多北京籍明星身上都能看到,比如王菲和“人间精品”大张伟。
王菲是谁也不爱搭理,大张伟面对天后也是real耿直,完全不打算攀扯交情:
对蔡康永,也是你要是挤兑我,我就可劲儿挤兑你的态度:
嚣张?不,北京人有的是底气。生在卧虎藏龙的地方,不定哪天就发现隔壁的街坊祖上是镶黄旗后人,或者单位里谁老家有矿。毕竟这里见证了太多改朝换代,能人庸人奸人奇人云集,人老北京早就见怪不怪了。
“没见过世面”是我一位北京朋友diss人的终极思路,一切问题都可以从这一点上找到答案。
——你说这人怎么这么爱显摆呢?——这人没见过什么世面吧。——我真的服了XX,老吊着备胎干嘛。——她没见过什么世面吧。——我觉得这个超好吃啊,你怎么就不喜欢呢。——你没见过什么世面吧。我问过她,为什么你们说话就非得带着批判式口吻,还不直接批评,就不能直抒胸臆吗?平铺直叙也行啊!
她想了想,说,大概因为我们是打心眼里瞧不上吧,一般人都虚伪,我们懒得掩饰。
——那我你也瞧不上吗?咱还是朋友吗?——嗨,你还凑合。听着损,实际上在夸,但这夸听上去又不怎么情愿,一时间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生气了。
哎呦喂干嘛呢
北京人丧起来,可以消解一切存在的意义。但同时,他们又很擅长大量使用更加没有意义的语气助词,给自己加戏。
以下这些词,常听北京人说话的应该都会脑内自动播放音效:
哟,嘿,哎呦,哎呦喂,
嗬,嚯,哟嚯,呦嘿,嗨,
……
放相声里,这都算“话佐料”。北京人的话佐料格外多,用得也到位,于是说话的效果自然也够带劲儿。尤其是表现不屑、讽刺、鄙夷、吃惊、不忿的心态时,语气词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句话的关键。
举个例子,平平常常地问:您这是上哪儿去?
加上“嘿”(一声),就是要拦着哪儿也不让去;
加上拖长音的“哎呦”,就是冷嘲热讽;
加上“嗬”或者“嚯”,就是略带惊讶;
加上“哎呦喂”,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有了好佐料,没有原料都行。皱眉白眼“嘛呢”,自带冷箭一支。
如果再加上上扬的音调,哪怕是热情的关怀,都会让气场弱一点的人招架不住。
有一回在公交车上,我看着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没等到站就颤颤巍巍站到了车门边,售票员大姐数落她:
哎呦,您怎么站这儿了,干嘛呀,这还没到站那。
老太太弱弱地解释:我怕一会儿车停了我动作慢,耽误您的事儿。
售票员大姐:不耽误不耽误,赶紧回去坐着吧您!
老太太气势更弱了:哎,哎,好。
售票员大姐的确是好心,但是老太太被她高声说了两句,更不好意思了。
不开口便罢,开口就噎住你为止
噎人的本事不是一天练成的,背后隐藏着犀利的洞察和顽劣青少年式的叛逆。
首先北京人观察力都很强,一眼就看明白了你肚子里打的什么算盘,一般的套路对他们来说真的不好使。采访过姜文的记者应该都深有感触:
【为啥北京人喜欢称呼「您」】他们不随便怼,但是一开口准保让你半天都想不出来怎么应对。至于啥时候开口,全凭人乐意。老派一点的北京人都比较讲理,只有自己觉得受到侵犯或质疑才会噎人。
去潘家园旧货市场逛古董,要是嘀咕了一下:这是仿的吧?店主就会说:呦,我不太懂啊,您给我讲讲真的什么样儿。
有时候是纯属瞎掰,偏又能自圆其说,让人无法反驳。话剧《鸟人》里面有这么一段对话:
胖子:喝次酒(劣质酒)晕的快。丁保罗:那你为什么还喝?胖子:喝酒要的就是个晕劲。不晕喝它作嘛?是一千块晕一次上算还是一毛三晕一次上算?也有比较委婉的噎法,不至于接不上话,但轻描淡写地就把对方的招数给拆解了。
朋友的父母是北京人,向来低调。跟土豪亲家见面,对方炫耀自己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光是装修就花了大几十万,得意劲儿都快溢出来了。
朋友父母十分谦虚:哎那您可真是厉害,我们家就比不上了。我们那两套房都是单位分的,还一套拆迁分的,那会儿早,装修也就花了几万块钱。
我问朋友,你爸妈这么说,人家该多心塞啊。朋友撇撇嘴:够给面儿了,谁让他装大尾巴狼!
您是爷爷,我是孙子据说,检验一个北京人最关键的标准,不是儿化音,而是能否时刻把“您”挂在嘴边。
有多重要呢?北京人总在惩罚不说“您”的人,跟北京大爷问路要是被忽悠了,您最好先检讨一下自己的用词。
熟练使用“您”也体现了一种姿态上的灵活:辗转腾挪,可进可退。尊敬您的时候,这客气和恭敬是双份的,讽刺您的时候,这嘲讽和挑衅也是加倍的。
“没必要,您这样儿真没必要”
您猜猜这是哄您还是笑话您?
既然讲究姿态,辈分也成了北京人特别在乎的一件事。外地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北京人这么热衷“喜当爷爷”。有时候是明着diss:这人真孙子!语气再强烈点就是当面挑衅:孙zei!
这种“临时爷孙关系”往往仅有一方认可,有时候还会从平辈之间延伸到真正的长辈晚辈之间。
有一位朋友的同事是北京人,有时候被五岁的儿子气得半死,骂儿子:孙子!
还有这位网友:
但要说称人孙子一定就是骂人,又不那么确切。有一种真诚的赞美也可以叫孙子。
1985年,冯小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一天,郑晓龙在片场导戏,休息时看了一本文学杂志,边看边笑,嘴里还骂着:真他妈孙子。冯小刚凑了上来,问:谁这么孙子,把您乐成这样。郑导把书递过来:王朔,我认识一哥们。冯小刚接过杂志一看,《浮出海面》。后来,冯小刚又看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得不行,也是边看边赞:真他妈孙子。——《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要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阅读理解拿这段话考辈分关系,实名同情一下会遇到这题的外国朋友。
让您马上听出来是我不对
北京人最擅长的就是不带脏字地骂人,姿态优雅,非常隐蔽,一般人第一时间都难以察觉。上一句还在商业互吹,下一句已经开始损人:
——介绍一下,这是XX老师,可厉害了。——哎呦别介,您不是跟我title一样吗?——不不不您吃肉,我也就跟着喝点儿汤。——别客气,我会给您留两块儿骨头的。——谁要你那骨头啊,你就是想说我是狗呗。——这可是你说的啊我没说过。还有更为致命的反讽,正话反说。把自己的姿态放得越低,话越看着像表扬,越损。也许现在不太会遇见老段子里的情形: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人,“哎哟,耽误您脚着地了”,但换个说法,还是一样,经典套路永流传。
有一次,一个朋友预订了早上4点半的出租车去机场,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十分钟,本想着要道歉的,刚一开车门还没张口,就听见师傅来了一句,“嘿,您这时间观念可真够强的”
反讽技能早有渊源。但北京人用得最好,最趁手。甚至还能在名家杂文里看到系统的方法论。著名学者粱实秋先生在《骂人的艺术》里写道:
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因为太含蓄,太隐蔽,大多数时候北京人自己都没察觉自己的损:
没有北京人承认自己损,都觉得自己特别厚道
这种损成分复杂,先是黑别处,但又捎带着自黑了一把。细品品,还是黑别处多于黑自己家。到最后都没有直接表达“我就是看不上XXX”。这等迂回战术,着实能达到梁先生说的境界:脸色变了三回,才明白到底是在损谁。
就是被损了,咋整?
整天琢磨损人累吗?对北京人来说这都不算事。高晓松就说了,北京人从小就在挤兑与被挤兑中成长,大家没事就互相挤兑。损的能耐是刻在北京人基因里的,后天要是没经过这种历练,被损了咋整?
经典的北京话暨新中国当代生活研究史《我爱我家》里,葛优饰演的纪春生亲身示范了如何应对北京人的损。
推荐阅读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为啥要感谢老师老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么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