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应该少读一些文学书,您是否同意( 二 )



这种与原生截然不同的新,多数时候导致两种结果。极度清醒或者极度迷惘。文学连接思考,思考推人改变。于是,矛盾产生了。因为个体差异以及普适的怯弱心理,清醒者始终是少数,迷惘成为主旋律。

对于前者,文学是曙光;对于后者,文学是深渊。

由迷惘而怀疑,进而痛苦,最终落到更深的沟壑。于是,太宰治在崖畔呼喊、芥川龙之介对镜痛哭、胡波隔绝人世。

此种境况中,文学是恶灵。从前的猪畜式幸福,成为奢念。

清醒是自我意识的坚固。书本上的字句流连脑海,取其中自认合理的部分。合理无限堆积,对自我的认知到达不可摧的境地。于是,加缪一生反抗、鲁迅以笔为刀、马尔克斯沉醉魔幻。

至此,文学是指路的灯。

文学的不确定因素过多,决定权在人自己手里。有人受阴暗文学指引,一生行走白夜,有人从中记取教训,规避深渊。“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凝视你。”更多时候,是文学主宰人的意志。人无限软弱,能主宰文学的人,是强人。

所以,为了规避深渊,一生远离深渊?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第一种是常态,是普罗大众。第二种难如登天,需要卓绝的毅力。文学起自心海,左边是天堂,右边是炼狱,人选择什么,得到什么,同时也失去什么。

文学的两面性由此凸显,成人也败人。向往光明而逃避黑暗是一种自欺。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抵御它们。”

■让说这话的人少看点
咱们偷着乐就可以了





■曹植说文章乃是小道....

天下才能只有一石的话,曹植要占80%,就是才高八斗。

这是谢灵运的话。

曹植诗人文学家lv等级太高,已经没有经验值了,他想刷的是战士与统帅等级。可惜尘封到死。

李白,杜甫想刷官职,可惜还是刷了一辈子诗。
鲁迅其实也不想当什么文艺家,文学家。他弃医从文是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

他也说,写诗吓不走孙传芳,你们(革命青年)一顿炮就把他轰走了。

傲慢与偏见,简爱这些书兴起,其实无非是资本阶级吃饱了没事干,家庭主妇消遣用的。

文学书,本来也就没啥用。

天底下的学问,艺术,倒有一半以上不是为有用做的。

比如数学几何,纯的,许多是遭到了嘲笑的。

梵高的画,海子的诗,最潦倒的时候连饭都换不回。

杜甫的诗换不来官

辛弃疾的词换不来北伐

鲁迅的文章换不来革命

曹植的文章换不来将军的机会。

有时候还与吃饭大有妨碍。比如海子,少写诗多做工,至少饭是吃得饱的。

后来知道,学问就是学问。艺术就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解除寂寞引发共鸣有人买单。

所以,看这句话,文学应该少读,怎么看。

曹植说得,听着表示同情。

鲁迅说得表示思考。

有几个,比如赵壹,他是东汉末年的辞赋家,写过一个

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

赋名叫:刺世疾邪赋

表示理解这种激愤

暴发户说得,表示笑笑

菜根谭有句

势乖穷蹇之人,当原其本心。
趾高气昂之辈,当观其末路。

苏轼说: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曹丕云:立言立功立德三者不朽

太史公云:自古以来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对比那些不朽的经典,你我又算得了什么。

昨天开一局文明6,亚历山大帝,凯撒图拉真,都来买我的哀郢....

虽然我的屈原只活了两个回合,创造了两部楚辞,但已经不朽了。为我的文明贡献了大量的文化点数

而你我只是凡人,在游戏里露不了脸的市民,工人,速朽之辈,尔曹身与名俱灭,江河依然万古流。

文明6君主难度都被打得吐血.....努比亚那胖大妈太厉害了

我用埃及艳后,商路都被她劫掠光了。

她们能留下事迹名字,文明能有记忆传承,都是文学所赐。







■我觉得这种论点跟废除高考英语、买菜不需要学微积分基本是殊途同归的,毕竟人性本来就是懒的,当看到一个论点为自己的懒找到了合理性,就会不自觉的点赞,并自我安慰说:“你看我都说文学书没用,有5千多个人都这样想呢”
而事实上,不看文学书的人更加看不进工具书,最多偶尔看看发财书,幻想自己不学无术就能变成马云李嘉诚。
我觉得很早就分成两拨人,一拨因为自己的良知还在奔走相告,告诉大众严肃文学有用,艺术有用;另一拨人早就暗搓搓开始收割智商税,告诉你奶头乐是好的,人生就是要这样过,不要听那些大V装逼,你看这些大V读了那么多书不是还混成那B样。
其实我现在已经感受到奶头乐的威力了,就是饭桌上现在很多同龄人已经缺乏吹一个完整牛逼的能力,“讲故事”的基本能力已经丧失,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碎片信息。没想到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已经成了稀缺能力。
以现阶段我已经放弃了劝人的动力,我觉得愿意读文学书的人,条件再难他们都会变着法子读(在马桶上在高铁上在入眠前)。不愿意的人,就算你把口水说干了,他还是觉得抖音好玩。而我们这些愿意读的,已经从中获利的,暗自窃喜就好,何苦当个圣母裱还惹人嫌呢?
以上。
■的确没用,因为你已经不会阅读长文本了。
坦白说吧,大部分人不阅读文学书,不是因为文学书不能让人成功,也不是不能实用,而是已经失去阅读文学书的能力,进而失去阅读长文本的愉悦感罢了。
我小时候看勃朗特三姐妹,看《傲慢与偏见》,看《围城》,看王小波的散文和小说,难道是为了考试考高分?难道是为了提高气质?难道是为了吹牛逼有谈资?
不是的,是因为读起来愉悦和充实感是max的,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对个人价值观的养成,抱歉那时候都不是读书的目的啊。
反而,现在看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罗振宇很好地抓到了这个点,他说是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有谈资、能够吹牛逼。
于是,有了60秒语音,有了逻辑思维,进而有了听书。反正听完一个30分钟的说书,就好像读完了一样,能吹牛逼有谈资,何乐而不为呢?
上某些人狂吹文学书没用,那你们闲下来在干嘛?刷剧能实用了?刷抖音能实用了?玩游戏很实用了?AV实用了?(好吧av确实某方面很实用)。某些人说读文学书会很理想主义,你怎么不说刷抖音快手会很低俗、很low?看AV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性思想性行为?玩游戏容易中二对世界产生不切实际的看法?
本质上,是你们不能从文学书里感受到娱乐了,是你们失去了长文本阅读的能力,然后反而责怪文学书读不下去,干脆劝人别读。
因为你们觉得,浪费时间做一件没有意思的事情,这事应该取消。假如你觉得这件事虽然浪费时间,但是有趣极了,你们怎么会劝别人别干?你知道要是劝人别干那些对他们来说有趣的事,会被人打死。
那我告诉你,如果你想要装逼,你觉得文学书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有谈资,你可以去听书。

你听《傲慢与偏见》,很大可能讲者会介绍背景知识,然后介绍剧情,主人公怎么误解,怎么和好,怎么反思。
但是你没有机会看到这些话:
“我很担心,达西先生,”宾利小姐低声怪气地说道,“她的冒失行为大大影响了你对她那双美丽眼睛的爱慕吧?”“毫无影响。”达西答道。不读这句,你无法知道达西“装作不在意,但是又不受控制说好话”的矛盾心理以及他朋友的妹妹是如何阴阳怪气。

她还不得不承认,她还从来没有见过达西先生的举止这样随和,这样令人高兴,不但对她如此,而且对自己的亲戚也如此。然而,最后一次在汉斯福教区长住宅谈话时,他曾如此鄙夷地说到她的亲戚。伊丽莎白本人也比往常更加急于使自己的形象在所有人面前显得和蔼可亲。她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彬格莱时刻准备着接受她这种形象,乔治安娜渴望着接受她这种形象,达西下决心接受她这种形象。不读这段,你无法真切感受到奥斯丁文笔的轻灵和幽默。只有通过这种文字,你才能知道各个角色对主人公的态度不一、亲密感不同。

再好比《围城》,听书会介绍钱钟书的生平事迹,介绍钱钟书是个有趣、幽默的人。
但是他们不太可能让你读到《围城》前面的《序》: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我当时读完这段序是笑出声的。
你不读,你怎么知道钱钟书是个有趣、幽默的人?你怎么会感受到钱老对人生的态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愉悦。
你更不知道,《围城》是钱钟书每写完一页,就交给杨绛读,有时候两人读得笑得睡不着觉。
然后你说,文学书应该少看。

再比如,边城的“翠翠在山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你体会不到句子中的愉悦,它的美。你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看完《边城》,然后怪那些读完的读了也没个屁用。

唉,你们这些对文学书反攻倒算的人,不知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快乐,反而还怪它们效率不高,难以下咽,败坏了你们想装逼的雅兴。

《娱乐至死》里面说,我们将会在莺歌燕舞、醉生梦死中走向死亡,而书里告诉我们铅版时代是怎么样的呢?
是有仪式感的,要洗手、点灯、正襟危坐。而铅字的有序排版,也会锻炼人对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这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严肃理性的思维方式。
而大部分人,现今只对15秒的抖音感兴趣,超过一分钟,便开始不耐烦。
现代人已经处于碎片化的娱乐中,失去了长文本的阅读能力,失去了感受文学书的愉悦,反而怪文学书既不能娱乐自己,也不能提供社会价值。
你怎么不想想,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感受不到好东西,就要说这东西没用么?
“我们终将在娱乐至死中走向毁灭。”

最近看《theexpanse》(又名太空的无垠、苍穹浩瀚),算是比漫威严肃一些的科幻剧,且制作精良。
然后弹幕在一半的时候,一大部分人开始谈看不下去,没有精彩镜头,没有血脉喷张的剧情。(抱歉那个截图我不小心删掉了。)

感受不到愉悦和精致,阅读不了长文本,看不了相对比较严肃的剧,不是别人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
别质问别人“所以演什么?”,也别装长者说“文学书应该少看”,你没有资格。
还有那些说文学书读多了容易白莲花、走极端的答案,我就讲个逻辑吧,假如他们不是白莲花和走极端,他们一定没有读很多文学书(因为一读必走极端),那么既然没读很多文学书,凭什么臆测读多了会白莲花走极端?
再者,写文学书的作者大部分并不走极端白莲花,钱钟书、王小波、奥斯丁都各有各的思想。故此观点不值一驳,止增笑耳。


■说民国时期有三个很厉害的人,一个叫吴组缃,一个叫曹禺,最厉害的有一个叫钱钟书。他们当时都在清华读书。
有一天吴组缃去找曹禺玩儿,两个人聊天,聊着聊着,曹禺就说,你看钱钟书在那边,那哥们儿号称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你赶紧过去,让他给你开几本英文小黄书来看。
吴组缃就真走过去,跟钱钟书说:哎呀这个老钱啊。。不是。。小钱啊,你这个开两本英文黄书给我看好不好?
钱钟书瞥了一眼吴组缃,把纸拿来笔拿来,唰唰唰就开始写,写完正面写反面,写完书目写作者,写完作者还把出版年代写上去,不仅写出版年代他还把内容提要也要搞一搞。
写完吴组缃拿来一看,四十多本,我勒个去。
所以钱钟书读过很多很多书,由此可见一斑。

我不知道所谓的“实用主义”具体指的是哪方面的实用,我只知道,像钱先生这样的读书人,放到现在,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是饭桌上讲个荤段子,他都吊打在坐的所有人,就不要说什么高一级的文学涵养了。



我保证假如在一个桌上吃饭,所有姑娘全都会去听钱先生讲故事,眼睛都不带朝你那边瞟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