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认身边的聪明人( 四 )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观点形成,需要经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在知识也缺乏,信息也缺乏,能力也不够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事情,首先有的是直觉。
比如我直觉觉得这个事是对的,我直觉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让他讲为什么,他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观点形成的第一个步骤,是直觉,直觉很容易带来一个东西,叫偏见。
有些人就有这样的偏见,一个父母如果离婚了,孩子的性格一定有缺陷,或者如果出生在比较贫寒的家庭里面,这个小孩一定会自卑。
这些都属于偏见,直觉会产生偏见,偏见就是用自己的直觉去替代、概括事实本身,就会带来这样的偏见结果,所以直觉之后,是偏见。
你的偏见总有一天会遭到挑战,比如你始终认为一个家庭不健全的孩子,出来之后一定是自卑的,一定是不幸福的。终于有一天,你看到了另外一个说法,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看到有一个心理学家分析说:「家庭不健全的小孩,长大之后反而更幸福。」
这个时候,你就要在自己的头脑当中产生辩论了,因为你头脑已经有了不同的观点,你要去选择到底相信哪一个,这时候你就开始有了判断力。
在后来的人生当中,你会看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大脑当中激荡,慢慢的你会变得不敢说话,不敢下定论了,你会变成那种好像没那么斩钉截铁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好事,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大学里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同学,就属于这种很聪明的人。
专业课成绩基本都是接近满分,而且有些课他自己认为老师讲的进度太慢,都是逃课自学,然后找任课老师问问题,就这样期末的时候总能碾压众人。
当然不排除先天的因素在内,但是更多的则是一些后天养成的习惯和习得的方法。
长时间和这样大佬级别的人待在一起,不可否认我觉得我也提升了很多。
现在总结几点出来,供大家参考哈~
1.不要着急解决问题,而是先思考问题本身
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却容易被大家忽略掉。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接手任务之后,都会迫不及待的着手工作。
但是这种工作或者学习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极易返工。
因为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有时候是因为对任务的理解不够充分。



大家应该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做到一半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全搞反了。
所以从工作效率的角度来看,花一定的时间去拆解任务反而会效率更高,千万别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
因为这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必要的环节。

问题拆解有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问题的背景工作的预期可用来实现工作目标有哪些不同方法方法之间的比较,找到最优解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如果这些前期的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在实现的过程当中将会非常顺利。
因为很多突发状况,或者说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脑海中是有预先演练的。那么当你在现实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将会有章可循。



而且这种训练会培养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大局观。
因为整个任务的生命周期在你的脑海中是有痕迹的。而不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去机械地完成任务。
所以这个模式其实是普通人和聪明人之间一道门槛。

2.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无知
聪明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优异,而是成长的速度比一般人要快。
为什么同一件事情他们会理解的更深刻,而且会从一些浅显的东西当中总结出非常深刻的结论。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无知,哪怕是一丁点的问题,他都会很坦然的去暴露出来并且去解决它。



就拿我的这个同学来说,他并不会为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无知而感到难为情。
只要有不懂的问题,他就会提出来和我们讨论,然后去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这种行为模式其实是一种高度自省和自律的表现,不会为自己留下后患。
就是说每完成一件任务之后,这件任务所对应的所有细节你都了如指掌。

有些时候我们贪图速度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细节,这会使得我们即使很快完成了任务,但是却没能完全理解重要的东西。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愿意暴露自己对某一个细节的无知,但是认知的空缺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掩饰而填满。
只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集中爆发。所以不要掩饰,这会阻止我们通往聪明的道路。

3.有极强的耐心。
可以说只要是一切能够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任务或者工作,产生效应的周期都会比较长。
千万别相信什么7天速成10天速成之类的课程,能够速成的,只是让你了解皮毛而已。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那么你每天必须保证有足够的阅读量,并进行输出。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好的身材,那么你必须克制自己,每天都进行适量的锻炼。


而你能够看到成果的时候,基本上距离你最开始做这件事情已经过了很长时间。
这其实是常态,而聪明人会理解并适应这种常态。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看不到希望或者一时的困难而气馁或者放弃。
为了得到结果,他们会很耐心的去等待并且持续的付出。

而普通人和聪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这里。一般情况下,我们坚持几天看不到有明显的变化,可能就放手了。
长此以往的话,很多本来能够与我们相遇的机会,都会和我们失之交臂。

马云爸爸曾经说过:
今天很难,明天更难,但是后天很美好,不过很多人死在了明天晚上。所以我们应该耐心一点,更耐心一点。




4.善于归纳和总结
其实复盘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和能力,我们汲取知识的两大途径,一个是外求,一个是内求。
外求就是读书,可以让我们扩大知识面,广泛涉猎。
而内求则是不断的去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让我们对知识有更加深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聪明的人,他们其实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那就是会定期反思自己在某些工作当中有哪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
我们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对任务有最优化的解决方案,都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产生的。而既定方案的磨合其实就是一个内在深化的过程。

聪明人会不断的去寻找最优解,而不是满足于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聪明的人会用很短的时间去解决一些常人无法理解或者无法去完成的任务。
这只不过是不断的优化和迭代的结果,不要惊叹,只要你肯花时间你也可以的。




5.敢于推翻自己
聪明的人从来不会相信固化的答案,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动态调整的。
所以他并不会迷信,就算这些东西是自己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只要发现其中存在问题,都会毫不犹豫的推翻掉。
他们会接受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并不会因为有些人反对自己而产生不必要的情绪。

因为他们很明白什么叫做对事不对人,也分得清讨论和发泄情绪。而且他们也并不会因为解决问题而随意夹杂自己的情绪。
这其实需要非常大的理性,因为人都是好面子的,不太愿意接受批评。
但是这样的面子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固执和自负当中。
想要变得更好,就要抛弃面子,不能固执,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看待自己,找到最优解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以上就是我对聪明人的一些看法和总结,如果你觉得写得不错的话,记得点赞后来评论区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心得哦~
我是卡卡,一个喜欢文字和分享干货的答主一枚,欢迎关注,期待和你的下一次相遇!




对啦,如果你觉得现在处在迷茫期的话,可以看我的一个8000+赞的一篇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哈:
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其他可能帮到你的答案:
成长道路上,哪些道理让你懂之恨晚?
有哪些20岁年轻人越早知道越好的道理?
【怎样辨认身边的聪明人】人是怎么废掉的?

1.脑子好。
2.反应快。
3.模仿或者说是学习能力很强。
4.看破不说破。
5.听得懂话。
6.讲的到点。
7.不磨叽不纠结。
8.看事情角度刁钻。
9.做事超预期,节奏感好。
10.判断神准,并且坚信自己的判断。
11.分得清得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2.不怂。
13.通透。
14.有趣。
举个例子,就是那种有时候能够让你感叹,而且经常让你感叹,我日,还有这种操作?还可以这么玩?这事也能解决?
能够经常惊艳到你的人
以上。

■谢邀。
我来谈一下个人分辨周围聪明人的一些主要标准。

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具有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代表聪明。比如一个下水道工人和一个挖掘机工人,各自都是各自职业领域的老手,哪个更聪明?这就不好说了。所以分辨的标准不应该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而应该是普适的。

再比如看学历,也不一定靠谱。我们抛开盖茨、乔布斯这些辍学的不谈,一个本科生和一个博士生哪个聪明?这也不好说,说不定本科生本科期间就做出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本科毕业没有继续做科研而直接去工作了,那他一定比博士生笨或者聪明吗?说不准的。

还有比如看出身,也不靠谱。因为个人经历和交友圈的关系,我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名校出身,北清复交牛剑HYPS什么的很多,很多聚会上名校学生的数量远比非名校的多,那这种情况下出身本身就不具有太大的分辨性。虽然名校出来的普遍会让人觉得聪明点(具体原因可以参考下文),但是即使是同一个学校出来的人,也会有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的聪明程度的差别。

那么我会通过什么来辨别聪明人呢?我有六个标准,两两一组分为基础指标,现实指标,和高层指标三个类别。基础、现实、高层的分类不是想说明轻重和高低,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基础指标的第一个标准,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于认知的认知”和“关于知识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过程的思考。关于元认知,网上有不少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一下通俗的材料,感兴趣的也可以找相关的心理学文献读一下。具有强元认知能力的人,通常表现是学习能力很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很了解,能够在快速的自我思考和自省后产生出优化过的学习策略。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管控能力,懂得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优势和已有知识框架来调节和评估新知识的摄入,这些人能够很快的把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当中。用乔布斯的话说,就是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而元认知能力高的人连得特别快。

基础指标的第二个标准,是有具有逻辑性的思维跳跃能力。
一般的交谈过程,通常就是先讲A,再讲B,再讲C,再讲D……但是我发觉,当和一些比较聪明的人聊天的时候,或者看其他的聪明人聊天的时候,通常不是一步一步走,而是跨着大步跳的,也就是先讲A,再讲D,再讲F,再讲J……这样。这种ADFJ的交谈方式,和前面的ABCD的交谈方式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并不是随机的思维跳跃,而是一些中间的逻辑步骤,因为交谈的双方都已经提前想到,并且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心照不宣了,所以不需要每一步都讲一遍,直接说下一步就好了。比如之前有个我觉得比我聪明好多的做医生的朋友来我家做客,我在厨房做饭,客人们在闲聊,中间聊到癌症的事情。我就想到个段子,然后说“骑摩托车戴安全帽也能增加得癌症的概率。”这个段子其实说的还是蛮直接的,我也觉得对方肯定听得懂,所以就没有补充或者继续讲,而那位医生朋友就直接回了一句“是啊,上次和主任一起去查房,主任就说其中一位老太太比其他病人更可能得癌症,因为shehasthesyndromeofhavingtoomanybirthdays。”然后大家就会心一笑。跟聪明程度相仿的人交谈起来跳跃的节奏是很舒适的,逻辑上也能很自然的过渡。但是如果两个人节奏差别过大,一方要经常说完A后补充说B和C才能继续说D,甚至中间还要加个B1、B2,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