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二 )
——进行“大数据杀熟” 。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教授沈浩介绍,对于算法而言,通过用户数据量以及数据更新频次,可轻易判断出是“生客”还是“熟客” 。结果是平台大赚,商家、消费者利益受损,还容易导致垄断 。
作为一项技术应用,算法推荐是中性的,问题出在设计者、操作者身上 。
一方面,奉行“流量至上”的单一价值导向 。一些平台为应对竞争,将用户停留时间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忽视了自身作为“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而“把关人”必须用积极健康、符合公序良俗的价值观,指引算法推荐的设计和应用,方能确保推送内容价值导向正确 。
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利益至上”,利用其信息不对称优势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法律问题 。
“一些算法的顶层设计思路存在问题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对采访人员表示,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等学者在勾画人工智能图景时提出,人和机器是对等、双向互进的关系,但现在一些算法设计呈现出人与机器的关系是单项的 。比如在大数据方面,迷信相关分析,忽略因果分析 。在定义算法效率方面,只把专业化效率定义为效率,而实际上多样化效率也是一种效率 。
大数据、算法推荐应更有“温度”
有网友最近在一个问答平台发文称,自己在某社交平台和朋友聊天时提到了一款扫地机,随后该平台出现了扫地机器人的广告 。在跟帖中,很多网友疑问:“平台是否可能利用算法等技术,抓取用户聊天记录进行广告精准投放?”
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今年9月表示,四部委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在对App多批次检测中尚未发现App有“窃听”行为 。但App“窃听”在技术实现上是有一定可能性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出台规定,明确企业进行大数据“画像”时能否使用个人语音信息,让用户更放心 。
从另一角度看,社会舆论的疑问其实指向了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应用的价值导向问题 。如何规范使用大数据、算法技术,让其变得更有“温度”、更让人放心?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评价系统,确保算法设计者、操作者以健康、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指引算法推荐的设计和应用 。
相关立法和监管亟待加强,特别是要强化对算法推荐本身的法治监管 。
例如,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规定,个人认为自动化决策对其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有权拒绝个人信息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决定 。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基于大数据和算法,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实行差异性标准、规则、算法;实行差异性付款条件和交易方式等,都可能被认定为“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面临更严格监管 。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对采访人员表示,应针对算法运用的场景、对公民基本权益的影响,对算法进行不同强度的监管 。除了法律规定需更加明确外,可以建立某种社会化的评议机制,对平台运用算法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要求平台基于公共价值予以优化 。
压实平台的社会责任 。曹欢欢表示,今日头条已不完全依赖算法推荐,而是一个综合“算法+热点+搜索+关注”的通用信息平台,以帮助用户拓展兴趣 。用户还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推荐”按钮或“永久清除历史行为”,自主选择获取信息的方式 。
“应该在算法技术内讲价值伦理,把人之为人的一面当作技术本身来考虑,倡导企业在商业行为中履行社会责任 。”姜奇平认为,对算法推荐技术和平台的监管应确保公平和效率、个人信息开发与保护、个人信息与平台信息等方面的平衡,在促进数字经济服务业态健康发展层面考虑,可按照个性化信息服务所得和付出的均衡原则进行政策调整 。他建议,确保消费者对信息采集者的服务好坏有评判权,使消费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
有专家认为,监管部门应督促企业调整业务逻辑,将正面价值取向、用户高品质追求作为关键标签纳入算法顶层设计之中;政府、学校、家长、平台各方应责任共担,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
推荐阅读
- 美国|奥巴马直言:"美国的对手们已经看到我们衰弱了"
- 西泽金融研究院|从商品货币、法币到如今的加密货币:历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 大数据|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 人民日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 行业互联网|2020十大新兴技术揭晓!每一项都可能颠覆我们的生活
- 国内军事,国防|为战而研,需要跨越几道坎
- 文化|【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屏边:巧手绣出幸福花
- 算法|让“算法”给文化生活带来正能量(新视角)
- 特斯拉|腾讯押注"天空版特斯拉" 电动"飞车"离我们不远了?
- 燃新秀资讯|中国已经有北斗导航,为什么我们仍然用GPS?答案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