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盈利:“快手们”的终极拷问


|如何盈利:“快手们”的终极拷问
本文插图

缪因知/文11月5日快手公司披露赴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并上市的相关文件 。 其财务数据不无可观之处 , 但非“老铁”们对这家曾经横空出世、但已然丧失领头羊位置的互联网公司却恐怕有一丝“恍若隔世”感 。
当然 , 快手未必不是良好的投资标的 。 只是 , 时至今日 , 短视频不再那么让人新鲜 , 抖音系也已经后来居上 , 快手的股票发行和上市与其说是展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 不如说是在6轮大牌私募股权机构推动下 , 踏上了一个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循规蹈矩的模式 。
“传统互联网企业”的提法似乎有些刺耳 , 对年方七岁的快手来讲也未必公平 。 本文无意针对快手或任何互联网公司提出任何投资建议或“不建议” 。 本文只是从市场观察者的角度谈一些感想 。
二十年来 , 互联网企业努力扩张、不惜巨额成本投入、尽量扩大网络用户包括免费用户的数量、然后再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套路早已被市场接受 , 也早已祛魅 。 上市并不意味着企业站上了长久的高地 。 资本市场对融资企业的要求未必有了真正改变 。
“如何盈利”仍然是互联网企业必须和传统企业一样回答好的问卷 。
盈利考验
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 全天候的网络接入、功能丰富的软硬件支持让越来越多的人沉浸于其中 。 互联网充满着想象力 。 “记录世界、记录你”(快手口号)都似乎讲得有些太平淡了 。
然而 , 让生活更美好(或更不美好)互联网服务如果要想对接资本市场 , 仍然需要面对一个冰冷的、夏洛克式的要求“还钱来” 。 诚然 , 与到指定日期必须还本付息的债券不同 , 融入股票资金的人可以把回馈不断地向后推迟 。 但“免费的才最昂贵” , 无定期偿还要求的股票索要是一个终身回报的承诺 。 不能兑现者 , 就会面临不可逃避的“差评” 。
快手(当然其他互联网企业亦如是)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考量 。 镜头下的世界再精彩 , 如何折换为银行账户里的数字 , 才是根本 。
从动画GIF转型为短视频在线共享软件的快手于2013年上线 , 是我国短视频行业的开创者 。 在互联网的世界 , 7年创业史或许已经让人不禁惊呼“这么久了啊” 。 快手出现漫长的“成熟期”的原因很明显 。 它的用户数量已经被2016年创立的抖音远远甩开 。 今年日均活跃用户数虽然有所增加 , 但“老二”快手的用户数量只有“老大”抖音的一半 。 对于非直接用户而言 , 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微信群转发的视频中 , 带有抖音标记的 , 数量明显更多 。
根据快手披露的信息 , 目前其主要收入来源于直播、电商以及广告业务 。最重要的一块来自于直播内容的打赏费用(平台分到四成) , 线上营销服务(广告收入) 。 电商带货收入则是顺应近年热点新增的内容 。
2017年-2019年 , 公司收入分别为83.40亿元、203.01亿元、391.20亿元 , 听着还不错 , 但和经营成本一汇总 , 实际上还是入不敷出 。 特别是公司今年上半年为了冲击每日活跃用户数据而投入巨额广告费用等之后 , 增加了354%的销售费用 , 换来了48.3%的收入增长 , 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变成负的63.48亿元 。
互联网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别 。 其实对快手、抖音这样的以短视频分享平台为主的企业而言 , 虽然他们致力于通过推送算法来持续“捕获”用户的注意力 。 但其主要竞争力似乎还是在于用户自行制作上传的内容生产的丰富性 。 不同于能通过重金购置版权作品(IP)以吸引用户长时间投入、从而建立起各自的“堡垒”的长视频网站 , 时间利用碎片化的短视频行业能否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容纳一个以上主体 , 仍然是“老二”必须担心的 。
换言之 , 在短视频领域 , 与其说内容生产者依赖平台 , 不如说是平台在依赖内容生产者 。 直播打赏付费直接指向的也是主播 。 平台只不过是赚取佣金、手续费的“分羹”者 。 与存在物理空间容量约束的实物销售不同 , 互联网内容生产者不一定非要多方“铺货”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 能自我引流的内容生产者切换平台转换并不很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