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你多久没看进口大片了?( 三 )


未来
不过 , 随着市场发展 , 批片行业必然会变得更加精细 。
在《摔跤吧!爸爸》《你的名字》《哆啦A梦:伴我同行》《敢死队》等爆款批片接连创造了以小博大奇迹后 , 每年各国的电影交易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的身影 。 但这些参与者大都带有赌博心理 , 对内容的把控、大众传播心理 , 乃至相关风险的认知与研究都不成熟 。
批片的特点 , 在于先购买版权 , 再报备审查引进 。 公司一旦将电影采买下来 , 事后倘若通不过审查或者申请不到引进配额 , 就等于要承担所有相关风险——据影视垂直媒体“三声”报道 , 韩国电影《我能说》版权早已被启泰文化买断 , 但却迟迟没有上映的消息 。
即便不缺资金 , 同海外片方的对接也并非易事 。 回忆当年参与《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引进工作 , 何巍的感受是“极为艰苦” 。 3D版本的“哆啦A梦”形象版权归属复杂 , 铃铛、字体、颜色等版权都分属不同公司 。 影片宣传阶段 , 海报上每一点改动都需要向由两百多家企业组成的哆啦A梦制作委员会报备 , 沟通效率极低 。 当时团队想做一款水墨风的汉字海报 , 对方却迟迟不愿授权 , 理由是“要保持IP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 最终足足将近三个月双方才谈妥 , 允许中国地区拥有独特的官方海报 。
继《哆啦A梦:伴我同行》后 , “哆啦A梦”系列在内地成了一个稳定IP , 每年票房都在亿元人民币以上 。 但除动画片外 , 日本真人电影的表现普遍不理想 。 一方面 , 由漫画改编而来的电影 , 演员在表演时 , 往往会保留伸脖子、瞪眼等漫画化动作 , 台词语气方面也极尽夸张;另一方面 , 大多日本电影叙事节奏缓慢 , 而中国观众的电影品味由早年的香港与好莱坞电影所培养 , 更倾向于商业化的三幕式剧作——这或许也是有东野圭吾IP加持的《假面饭店》成绩不佳的部分原因所在 。
(《假面饭店》剧照)
此外 , 太多玩家入局的结果 , 使得购片成本水涨船高 , 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 , 甚至趋于负数 。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抱怨 , 现在许多中小体量电影 , 海外片商开口报价动辄在千万以上 。 倘若前期没有做足研究 , 对影片没有准确估价 , 可以说入局即亏损 。
今年以来 , 内地市场再没出现票房超过2亿的批片 。 如今的各国交易市场上 , 很难再有好项目等着中国买家“捡漏” 。 国内的进口片老玩家 , 都从源头阶段就开始介入项目的创作 , 形式越来越接近合拍片 。 当年的《神秘巨星》其实就是一部在剧本阶段中方就已经深度介入的影片 。
“我们在创作和拍摄中提了很多需求和意见 , 它在国内能成功 , 是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印度电影了 。 它是我们定制的印度电影 。 ”何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对于市场 , 何巍还提出另一套设想:同一套IP , 根据不同市场做定制化影像生产 。 “比如说 , 在境外我照HBO和Netflix的需求来 , 在国内我照着国内市场观众需求做 。 受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影响 , 亚洲市场的观众需求还是有很多共通和相似性的 , 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拥有更大更多元化发展空间的必经之路 。 ”
(《“大”人物》《误杀》海报)
这条路径在商业上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 。 近两年 , 自批片改编而来的国产片取得了不俗成绩 。 2018年 , 改编自《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拿下6.41亿票房;去年年初 , 改编自《老手》的《“大”人物》拿下3.8亿;年末 , 改编自《误杀瞒天记》的《误杀》更是斩获13.32亿——不过 , 尽管看似回报丰厚 , 这条改编+合拍的路径也对内容制作和传播渠道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 难得多 , 也慢得多 。
【米勒|你多久没看进口大片了?】疫情对于火热的批片行业无疑是一次冲击 , 但也是促使业内人冷静下来思考的机会 。 内容行业最重要的 , 恐怕还是内容本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