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学生的共同伤口( 二 )
书单君有一个95后的朋友A君 , 就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二本师范学校 。学校在湖北的一个小城市 。 那座城市以应试教育而闻名 , 他就读的那所大学 , 是当地唯一的本科院校 。A君非常热爱文学 , 一进大学 , 就迫不及待地报了文学院里唯一的文学社团 。在此之前 , 他对大学文学社的全部想象 , 都来源于电影《死亡诗社》 。参加社团的人 , 应该都是未来的作家或诗人 , 他们不屑于死板的课堂学习 , 却对美和真理充满热情 。 会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理念争得面红耳赤 , 哪怕这个理念与期末的学分没有丝毫关系 。他们会站在桌上念诗 , 夜里翻墙出去 , 打着手电筒讨论文学 。 他们鄙视畅销书 , 枕边书皆为加缪、理查德·耶茨、博尔赫斯 , 对尼采、康德、海德格尔也有一些稚嫩的思考 。
然而 , 没过多久 , 美梦便破碎了 。 文学社每周的读书活动里 , 大家上去介绍的 , 都是大冰、郭敬明等 , 下面的同学见缝插针地 , 还要赶各种读书笔记、摘抄作业 。那时候 , A君明白了 , 这里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 。 大家来到这里 , 是为了求一张学位证书 , 方便将来谋生所用 。对A君和他的同学们而言 , 学术激情、改变世界都是不可靠的 , 鲜有人对这些东西较真 。 如何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关心的事情 。临近毕业时 , 在课堂之外的聊天里 , 话题几乎都是:你想找一份月薪多少的工作 。 是继续深造学业 , 考个研 , 还是去大城市打工 , 见见世面 , 或者是回家乡县城当个公务员 , 过安稳的生活 。毕业以后 , A君的大多数同学都当了老师 , 或者考了公务员 。 偶尔有些去往北上广深的 , 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投大公司 , 简历无人回应;去名不见经传的小工作室 , 又非常不甘心 。最后 , 他们做着最底层的白领 , 随时有被取代的危险 。 住在城市近郊合租的次卧里 , 默默承受着996 , 或是无休无止地跳槽换工作 。
就如《我的二本学生》里所说:没有门牌标识的出租屋 , 是他们人生旅程的坚实起点 。 无论短暂还是长久 , 出租屋在他们的生命中 , 都必将打下深刻的烙印 。书单君的另一个朋友 , 就住在这样的出租屋里 。 她人在广州 , 毕业三年 , 早已丧失了刚毕业时的冲劲 。每个月的工资 , 发多少用多少 , 我问她为什么不存钱 , 她说 , 反正也买不起房子 , 完全找不到存钱的必要性 。“所以 , 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她说 。这或许是所有二本毕业生 , 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的共同疑问 。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她 。
但奇怪的是 , 没过多久 , 她再和我聊天时 , 又告诉我说:虽然努力很痛苦 , 但还是想有一点说起来能够感觉骄傲的事情 。那时 , 她正在努力健身 , 想要练出好身材 , 争取过上规律健康的生活 。而这也是年轻人的一种常态 。大多数人注定会成为平凡的普通人 ,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在这样的前提下 , 褪散掉初出茅庐时的激情 , 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 却还是想要在理性的、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内 , 前进哪怕一分一毫 。这或许 , 才是一代人在社会中真正成熟的表现吧 。
推荐阅读
- 我确实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 留守儿童|上海中学生的意见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
- 小飞人|二本毕业,学生到底考研仍是考公?过来人的这几点经验,值得参考
- 风暴回顾
- 艺术生注定着未来悲惨的下场
- “琉球独立”是时候摆上联合国台面了
- 有些护士医生的脸哪,真实一根稻草的脸
- 面向中国留学生的补习学校人气高涨
- 兰陵笑侠|城市,需要温暖民生的烟火气
- 流水线|流水线女工逐渐消失的背后,是三千万光棍悲惨人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