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共传播|乌尔里希·贝克丨认知实践的封建化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乌尔里希·贝克丨认知实践的封建化
北大公共传播|乌尔里希·贝克丨认知实践的封建化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网络
节选自《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
为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真理定义而诉诸科学成果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 但也越来越难以满足 。 这种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间的不一致以及由此形成的灰色地带 , 表明科学丧失了其最核心的功能 , 即代理性的知识确立工作 。 科学成果的目标群体和应用者——政治和经济、大众媒介和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一般化的科学论证 , 而同时越来越独立于个别的结论 , 也不再信任科学对其陈述中的真理或谬误的判断 。
科学的分化导致知识诉求转移到外部执行机构那里——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 首先 , 这种转移是因为科学成果显得过于复杂和多样 , 它们即便没有公然矛盾 , 也难以相互补充 , 因而只好固守那些常常不可比较的差异 。 实际上 , 这是逼迫实践者作出自己的认知决策 。 此外 , 这种转移也是由于科学常常展现出半武断色彩 。 虽然在具体情境中这种武断色彩(大多)会遭到否定 , 但它确实体现为各种成果的不一致 , 体现为诉诸惯例和决策的方法 。 假说性科学惯于使用“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表述 , 这仅仅为知识的界定提供了相反的可选项 。
科学成果的洪流 , 它的矛盾之处 , 它的过度专业化 , 让人们从被动的接受转变成了主动的参与 , 即参与一场自发的知识构建运动 。 这一过程既可能联合科学 , 也可能反对科学 。 现在人们总算可以说:世间事大体不过如此 。 政治或经济领域相对于科学而获得的自主性 , 就像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样古老 。 但这忽略了此处要提到的两类特殊性 。 政治或经济的自主性是科学制造的 , 它们形成于科学的过剩 。 这种过剩同时使科学的自我要求降低为假说性质 , 并提供了科学自我相对化的多元主义解释意象 。
北大公共传播|乌尔里希·贝克丨认知实践的封建化
本文插图

这样的后果对知识生产的状况造成了强烈影响 。 科学失去了真理 , 却面临听从他人号令的危险 , 即要由其他人告诉它真理应当是怎样的 。 繁荣的“宫廷科学”以直接影响的方式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 但这绝非个案 。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包括成果的性质相近、不具有决定属性以及决策的可及性 。 成果的选择标准脱离了严格的科学审查 , 它无论如何也要克服过度的复杂性 , 从而赢得新的、也许是决定性的意义 。 这样的选择标准包括基本政治观点的兼容、委托人的利益、对政治意涵的预期 , 简言之 , 社会的接受度 。
在建立方法论惯例的道路上 , 科学因自身造成的过度复杂性而存在着让自己的“认知实践”面临内在封建化的危险 。 与此相应 , 在外部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特殊主义 。 大大小小的科学家群体相互隔离 , 并围绕隐性的成果应用优先权而组织起来 。 关键在于 , 这不只是发生在后期的实践接触中 , 而且早已出现在实验室、科学家的办公室和科学成果生产的密室里 。 科技生产的风险越不可预测 , 这些风险对公众意识的影响越大 , 政治和经济执行机构的行动压力也就越大 , 社会行动者能够确保接近“科学界定权”也就显得越重要——无论是为了淡化、转移或重新界定这种权力 , 还是为了大肆渲染或在方法论批判的意义上阻止“界定过程中的外部干预” 。
但这个过程还有其他侧面 , 并因此而带来那么一点光亮 。 人们脱离了专家那“高人一等”的认知指令(Illich , 1979) 。 可以扮演“科学找茬者”角色的人越来越多 。 在科学论证角色的泛化过程中 , 科学的功能也开始出现了转变 , 这一点令科学家着实恼怒 。 就像沃尔夫冈·邦斯和海因茨·哈特曼(Bon? and Hartmann , 1985)说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