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中国租房人数超2亿: 年轻人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 文化纵横( 二 )


其次 , 父母成为帮助青年人照顾孩子的主要助手 。 无论是否拥有产权房 , 约有60%的受访者“在孩子进入托儿所之前的一年半里” , 选择请父母帮助来照顾孩子:“白天请父母照管 , 晚上自己照管” 。 另有超过10%的人更进一步 , 选择“法定产假结束后 , 将孩子送去父母家(对方父母家) , 休息日接回家由自己照管” 。 考虑到受访者中已经或打算抚养下一代的比例非常高 , 例如 , 这个比例在拥有产权房者中明显超过90% , 父母在城市青年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的深度参与 , 也显然大大扩展了代际关系在城市青年的居家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
但也有一些数据 , 似乎表明城市青年并不愿意太多地依赖父母及其他长辈的支援 。 这从两个方面可以分析出来:一是在拥有产权房的人中 , “还房贷时 , 主要依靠的是”“工资”和“公积金”两项 , 而不是“家长的经济支援”;二是他们基本上不会让父母帮忙料理家务 , 在“如果家中没有需要照料的老人或孩子 , 且经济条件许可 , 您愿意”这一问题中可以反映出来:33.5%的选择“请钟点工” , 33.2%的由“双方共同分担家务” , 13.1%的由“自己承担大部分家务” , 只有10%的“请父母帮忙料理家务” , 这比例稍微高于“请住家保姆”(6.2%)和“请另一半全职料理家务”(4.1%)的 。
值得特别介绍的是 , 在今日上海 , 父母的家经常成为儿女的“餐厅” 。 从“您经常去父母家吃饭吗”的问卷中可见一斑:有31.4%的人“几乎每天”都去父母家吃饭 , 另有不到20%的人每周去吃2~3次 。 但子女去父母家吃饭 , 不是一般媒体上所说的年轻人喜欢或因生活的压力而被迫“啃老” , 或因工作忙碌而没有时间做饭 , 只能去父母家“蹭饭” 。 因在这31.4%的人中 , 有26%的人是“从不加班”的 , 有40.4%的人是每周加班“1次左右”的 , 有22.8%的人是每周加班“2~3次”的 , 有7.7%的人每周加班“4~5”次的 , 有3.2%的人每周加班“6~7次”的 。 似乎可以说 , 他们并非是因为不能准时下班、缺乏自己准备晚饭的时间而求助于父母的 。 因此 , 这里的情况与前两方面有所不同 , 它不只有父母帮助子女的单方面意义 , 也有儿女以这种方式保持与父母的较为密切的日常交往和代际亲情的意义 。
这个判断可以从下列数据得到验证:当回答“如果去父母家吃饭”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时 , 选择“会买些老人家喜欢的礼物或营养品”的人最多 , 占35.4% , 其次是“定期交比实际的更多的饭费”的人 , 占24.4% , 两项合计约60%;“定期交差不多的饭费”的为13.7%;“象征性地交一点”的是9.4% , 另有15.1%的人“没有特别的表示” , 两项合计是24.5% , 占比接近四分之一:他们应该就是在“啃老”吧 。
从这些数据来看 , “几乎每天”都去父母家吃饭的人的比例数是跟加班的次数成反比的 。 也就是说 , 工作越忙 , 加班的次数越多 , 去父母家吃饭的次数越少 。
但是他们会在休息日里去看望父母 , 陪陪父母 , 与父母交流 。 这一点 , 从休息日常常去看望父母的频率能看出来:约有六成的人选择“经常”和“总是” 。 只是这中间 , 稍有不同的是 , 选择“经常”的人中 , 50.7%的人是“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的 , 4.1%是“租住房屋 , 但自己拥有有产权的房屋”的 , 而45.2%是没有产权房的 。 那么 , 出现这种情况 , 是因有产权房的人中上海本地人较多 , 他们的父母也基本上在上海 , 看望起来也就相对方便 , 所以“经常”去的人也就较多 。 这从“您现在居住的是”与“您接受初中教育的地点是”这两个问题的交叉中应该可以分析出来:“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的人中 , 有53.2%的人“接受初中教育的地点是”“上海” 。 由此可见 , 在今天都市青年的“家居”生活中 , 与父母的交往依然是比较重要的部分之一 。
即便如此 , 青年人觉得比起父母为他们的付出 , 自己为父母做得不够 , 因此才会感叹父母老得快 。 受访者对“最近5年来 , 以下人生感觉中 , 您体验较多的是”这一问题的回答 , 就与此有关 。 在979人中 , 最多的人选择“爸爸妈妈都老了” , 有422的人 , 比例为43.1% , 远远高于紧随其后的“如果能回到5年前 , 那就好了”(25.6%)和“时间过得太快 , 转眼就要不年轻了”(13.3%)这两个对自己人生的关注比例 。 这其中蕴含的意味并不单一 , 但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与自责之感 , 应该也在其中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