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纵横|中国租房人数超2亿: 年轻人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 文化纵横( 五 )


那么 , 在这样的“抽取”和“捆绑”中 , 青年人的心理空间将会遭到如何的侵蚀、精神世界将会受到怎么的塑造呢?
不难发现 , “城市式居家生活”中的“家” , 比起其他模式的家 , 变得相对较小 , 几乎只有夫妻二人和孩子 , 最多再加与“买房”和“孩子”有紧密牵连的父母 。 此外 , 似乎没有更多亲人 。 因此 , “家”中的代际关系 , 比起传统社会“家”里的 , 要相对简单 , 代际“链条”比传统大家庭的大为缩短 , 那些似乎与“买房”无关的长辈 , 基本被从“家庭”里“过滤”掉 。 这是近20多年来发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家庭结构上的变化 。 在这种“小规模”的“精致”的家中 , 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人及下一代的集体意识和观念的 。
也因此 , 现在 , 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就越来越过分地关注个人家庭环境/条件的营造 , 在心理上越来越一切向“内”转 , 且这个心理的空间越来越“狭小” , 从而失去对公共问题/生活的兴趣和关注;在行动上越来越向后“退” , 从室外退到室内 , 从客厅退到卧室 , 重视房间的装修 , 喜欢并习惯“宅” , 上班也许只是为了谋生 , 家庭才是生活的重心和主轴 , 由此必然就丧失了对公共问题/生活的讨论和实践能力 。 于是 , 把人生中“过剩”的精力和几乎全部的能力都投入到“房子”的那点事里 , 并“沉溺”其中 , 或乐得其所 。
这在另一个方面 , 势必缩小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 时时眼睛不离手机屏幕的“低头党” , 其实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直接的外在体现 。 人与人之间变得不愿交流 , 排斥交流 , 害怕交流 , 甚至难以交流 。 这障碍会很容易造成城市人的孤独、隔膜、冷漠 , 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 如此一来 , 倒地的老人和病人无人扶起则屡见不鲜 , 而见义勇为、好人好事越来越罕见 , 也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间接的外在体现 。
文化纵横|中国租房人数超2亿: 年轻人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 文化纵横
本文插图

如此的人 , 是被“矮化”了的 , 并势单力薄、力量分散的 , 也就不容易凝聚起来 , 他们往往缺乏“集体”感 , 同时也就失去集体的力量 , 在工作和生活中 , 犹如一个人走夜路 , 无法相互壮胆 , 因此难免在孤单之后感到不安 。 再加上 , 无论是否买房 , 神经都会被瞬息万变的房价和永远压人的房贷给“吊起”和“绷紧” 。 人的不安感也就会在孤独而弱小的个人和强大而变化莫测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照映下变得尤为突兀 , 并不断得到强化 , 最后当面对一根“稻草”时 , 人都会有一种即将“压死骆驼”的紧张感、危机感和恐惧感 。 比如害怕生病 , 担心降工资、失业、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 。 这些 , 其实都是原子化的家庭维持正常运转的大忌 。
由此看来 , “城市式居家生活”的模式里“生命”是“受制于人”——银行、经济政策和形式、房产泡沫等——并危机四伏的 , 抵御风险能力很差 , 经不起变故和折腾 。 在这种模式下活着的人 , 是相当渺小的 , 心理无比脆弱 , 常常有一种输赢未定和前途未卜的焦虑 。
这种焦虑使人变得爱投机 , 轻视勤劳致富 , 梦想一夜暴富 。 大概只有那样 , 心里才能有安全感 。 但在现实中 , 如此的好事又往往是“白日梦” 。 因此 , 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折磨会强化这种焦虑的程度 。 况且 , 有时它还会“灵魂出窍” , 这体现为不同类型的情绪 。
一般的情绪主要表现为无明业火、没来由的怨气和戾气 。 因此 , 常常可以看到公交车上、地铁里、马路旁、菜市场等地人们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纠纷并大动干戈 。 情绪的发泄如洪水般难以控制 , 人际关系中摩擦的产生变得如此不可提防和“廉价” 。 慢慢地 , 人们的融洽和信任、相互理解和将心比心的传统资源就被耗尽了 。 至此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更显得遥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