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携程金融,为什么救不了携程?
如果没有今年的疫情 , OTA老大携程(包括携程网和去哪儿网)很可能能够在2020年迈进“万亿GMV”俱乐部 , 成为首个非电商场景破万亿交易额的线上平台 。
数据显示 , 携程2019全年GMV为8650亿元人民币 , 较上年增长19% 。
但现实是 , 面对全球旅游业的萎靡 , 携程可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时间来奠定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 。
从1999年成立至今 , 杀出OTA混战的携程经历了21年的发展才刚刚得以触及万亿市场规模的台阶 , 相比于拼多多和美团这类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后浪 , 前浪携程的步伐难言矫健二字 , 需要持续赋予新动能 。
作为赋能流量平台最常见的方式 , 金融业务自然是被予以厚望 。
如今 , 大型OTA几乎均已涉及金融业务 , 尤其是消费贷产品:如途牛旅游的“首付出发”、驴妈妈的“小驴白条”和“小驴分期”、同程旅游的“程程白条”等 , 并从信用付产品到理财、保险、信用卡业务都有触及 。
其中 , 携程金融业务成立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产品最丰富 , 目前已手握虚拟银行、小贷、消费金融、保险经纪、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牌照 , 是OTA阵营中最大的金融玩家 。
但跳出OTA阵营来看 , 旅游相较于购物、生活消费类的互联网交易更低频 , 因此在线旅游的规模增长较慢是其天然的劣势 。
此外 , 与电商通过金融业务反哺主营业务不同 , 在线旅游通过金融业务促进整体业务增长的效果也明显要逊色不少 。
携程金融如果还只停留在在线旅游场景的舒适圈 , 依靠旅游消费分期或是导流类业务将难以令其摆脱目前的尴尬处境 。
携程或面临主营业务竞争威胁
不得不承认 , 中国旅游行业实在很大 , 从业人员众多 , 行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实根本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 , 携程面对的是一个看似隐含巨大机会实则十年如一日的行业 。
时至今日 , 中国在线旅游的渗透率尽管在逐渐增长 , 在2019年6.52万亿元的中国旅游业中已经渗透至16.7% , 达到1.09万亿元的规模 。
但旅游本身是建立在消费者线下体验的基础之上 , 摆脱不了线下景点、酒店、交通出行的实体供应商及服务 , 这与电商颠覆传统零售行业不同 。
所以在面对疫情这类不可抗力时 , 旅游业实质上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 毫无还手之力 。
疫情爆发初期 , 携程的股价直接跳水逾三分之一 , 现在其股价仍然相比年初缩水约四分之一 。
而在其2020Q2财报中 , 携程二季度净营收为32亿元 ,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4% , 与一季度相比仍然下降33%;上半年净亏损近60亿元 。
但 , 值得庆幸的是 , 国内的部分业务在二季度已出现好转 , 携程两大核心业务住宿预订和交通票务尽管同比均出现逾60%的下降 , 不过住宿预订业务环比已实现9%的小幅增长 , 而交通票务的环比值仍呈现52%的负增长 。
这或许表明 , 在疫情的潜在威胁下 , 国内的旅游消费市场正出现分化 。 国内异地游市场仍在继续萎缩 , 但本地旅游(或近郊临市)市场已开始复苏 。
这对于主攻长途旅游的携程而言 , 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 因为其最大竞争对手美团很可能已经向其住宿业务发起进攻号角 。
具体地 , 携程主营业务扎根商旅场景和异地消费 , 美团则主攻本地消费 , 两者在业务层面已经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
美团成功偷袭携程“珍珠港”
机会的出现 , 往往是措不及防并且转瞬即逝 。 这一点 , 对于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创业理论的王兴来说 , 自然不能让机会白白逝去 。
在短途旅游需求激增的战略窗口下 , 基于本地生活的美团带着“酒店超级团购”的号角 , 向携程的酒店领域发动偷袭 。
而借助美团的号角 , 酒店、旅行社们也同样希望借着“团购风”尽快把库存清出去 , 补充现金流 。 实际上消费者和商家这两方的需求 , 也顺着美团的猛攻而点燃 。
推荐阅读
- 金融营销新视界|拥抱金融科技,中国银行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 浩南|iPhone 12Pro对比12后,为什么会坚决选择Pro?
- 燃新秀资讯|中国已经有北斗导航,为什么我们仍然用GPS?答案始料不及
- AMD|为什么英特尔现在制程性能落后同价位AMD情况下,依然是王者?
- 区块链宝二爷|BCH为什么一定要分叉,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 心花木向阳生|为什么“现金流”越来越比“利润率”更重要?(深度好文)
- 陆超生财|想复制都难,移动支付体验全球第一的背后,支付宝做到了哪些扫码支付的基本原理。支付宝如何保障资金安全以及服务稳定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
- 关外野马|为什么社群运营岗、客服岗这么令你讨厌?01为什么说施展的空间很大呢?02客服03社群运营04
- 闫跃龙|华为提出5.5G概念,揭开2030年智能世界的面纱为什么要有5.5G?2030年的智能世界什么样?5.5G+AI=万物智联后记:共创5.5G
- 金融|“双11”消费金融战场转移:自营商城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