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泸州古蔺一小院藏着11幅红军宣传标语 85年来保存完好却鲜为人知( 二 )


比如 , 赖正强家外墙上的标语就是这样写的:“红军绝对不杀白军俘虏兵 , 白军弟兄不要受到你们的官长欺骗”“白军士兵是工农身 , 不要替国民党军阀来打工农自己的红军”“白军士兵替官长升官发财打仗没有丝毫价值”“红军优待白军俘虏兵 , 欢迎白军士兵哗变夺枪过来当红军”“白军官长骑马坐桥 , 士兵草鞋都没有穿” 。
通过这些标语可以看到 , 在长征时期 , 红军每到一个地方 , 都会对当地群众展开宣传 , 强调红军才是穷苦百姓自己的军队 。
保护 打造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泸州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古蔺红色文化专家王海清说 , 红军在长征中写下的标语很多 , 但至今保存完好而且有这么多数量 , 实属罕见 。到目前为止 , 还没发现其他地方有这么多的红军标语群 , 这是红军留给古蔺人民的宝贵财富 。
“岭上红军驻地旧址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标语中数量多、保存最完善的一处 , 意义非凡 。在县、镇、村共同努力下 , 岭上红军驻地旧址得以完好保存 , 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华镇党委书记陈瑚告诉采访人员 , 作为一个红色文化底蕴丰厚的乡镇 , 在皇华镇铁厂村还流传着长征时期的“铁厂红军医院”、流传着老红军王恩普的传奇故事……
王恩普是古蔺县原金星乡人 , 1935年2月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龙田坝时 , 年仅23岁的他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 毅然离别了妻子和不到半岁的儿子 , 加入了红军队伍 。先后参加了四渡赤水战役、强渡北盘江战役 。后来 , 又随着红军继续北上抗战 , 在西昌会理战役中 , 王恩普的右腿被子弹穿透打成重伤 , 被部队托付给当地老乡照看 。但大部队离开后 , 他又被当地土匪活埋在山上 , 凭着坚强的毅力用双手刨开掩体物爬出来 , 最后靠乞讨回到了家乡 。于是 , 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只要中国未解放 , 就要把他的儿子儿孙都送到部队去 。
1959年 , 王恩普把儿子送到了部队 , 在1960年一场战役中光荣牺牲 。后来 , 他又于1976年把孙子王世学送到部队服役 。
在皇华镇铁厂村 , 还保留着当年红军路过时留下的医院旧址 。据传 , 当年 , 村里住着一位名叫李培生的泸州医生 , 医术高明 , 为人慷慨 。1935年3月18日 , 红军从茅台三渡赤水后来到铁厂 , 一位红军干部在街上见到李培生 , 直接告诉他:“红军部队从茅台渡过赤水河后遭到敌机轰炸 , 部分受伤战士决定留在当地老乡家里养伤 , 拜托你设法医治 , 部队除付给医药费以外 , 每人每月付一块大洋的伙食钱 。”在医药缺乏而且又担风险的情况下 , 李培生慨然答应 , 红军把36名伤员抬到铁厂 , 分别寄居在农家就医 , 这一带俨然像个红军大医院 。
陈瑚告诉采访人员 , 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之际 , 皇华镇将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元素 , 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 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
【国民党|泸州古蔺一小院藏着11幅红军宣传标语 85年来保存完好却鲜为人知】目前 , 皇华镇岭上红军驻地旧址已被列入古蔺县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修缮范围;已划定铁厂红军医院保护范围 , 积极申报县、市、省和国家级文保单位 , 落实专项维护看护经费 , 便于保护红色文物免受破坏 。(张元春 川江都市报采访人员 曾刚 摄影报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