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蚂蚁集团回应被约谈 央行主管报纸连续3天点名
【金融|蚂蚁集团回应被约谈 央行主管报纸连续3天点名】中华网财经讯 , 11月2日 ,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
文章图片
但消息并未说明此次监管约谈的具体内容 。 蚂蚁集团表示 , 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 , 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 , 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 , 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
银保监会郭武平认为 , 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 , 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 。 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 , 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 , 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 。 同时 , 有的金融科技公司存在过度收集并滥用客户信息、信息管理不当的问题 , 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 其信息在平台方、支付机构、出资方等之间流转 , 侵害了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
近日 , 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也连续发声 。
10月31日 , 《金融时报》转载刊发《关于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几点认识》一文 。 文中提到:
前期对金融科技发展几乎没有监管 , 这既是P2P网贷一地鸡毛的原因 , 也是类似蚂蚁集团这样的从事金融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迅速发展的关键 。
正规的金融机构是普惠金融的主力 。 比如 ,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7万亿元和13.7万亿元 , 而蚂蚁集团发放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还不到5000亿元 。 与此同时 , 金融科技并不是说只能由BigTech公司使用 , 正规的金融机构这些年也在加强科技使用 , 进行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融合 。 工商银行就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 , 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开发出多款小微企业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以及云融资产品 , 服务了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 。 相对BigTech公司 , 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企业数据信息的积累上 , 在金融业务的理解与风险控制的经验上 , 都有一定优势 。
11月1日 , 再次刊发标题为《资深学者: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与监管》的文章 。 文中提到:
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10亿 , 机构用户超8000万家 , 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元 , 其上市市值可能创历史记录 。 一旦出现风险暴露 , 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 。 其次 , 大型互联网企业服务群体数量庞大 , 服务对象常常是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 。 这类客户通常缺乏较为专业的金融知识与投资决策能力 , 从众心理严重 , 当市场出现大的波动或者市场状况发生逆转时 , 容易出现群体非理性行为 , 长尾风险可能迅速扩散 , 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 最后 , 大型互联网企业集团内跨行业、跨领域金融产品相互交错 , 关联性强 , 顺周期性更显著 , 其风险隐蔽性与破坏性会更严重 。 不仅如此 , 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覆盖面宽 , 经营模式、算法趋同 , 金融风险传染将更为快速 , 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
11月2日下午 , 该报再次撰文《资深学者:在金融科技发展中需要思考和厘清的几个问题》 。 文中提到:
对于当前所谓最具"创新"色彩的蚂蚁集团 , 穿透来看 , 其基本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支付(支付宝)、吸收存款(网商银行、支付宝历史上曾经形成的客户资金沉淀)、发放贷款(网商银行、两家小贷公司、花呗借呗等类信用卡业务)、货币市场基金(天弘基金的余额宝)、代销金融产品(支付宝连接到余额宝所形成的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资管产品代销)、保险业务(信美人寿、蚂蚁保保险代理、与商业保险高度相似的"相互宝")等 。 只不过是支付宝这一非银行支付机构偏离支付主业 , 扩张成为了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 使蚂蚁集团实质上跨界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 , 成为了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 。
推荐阅读
- 华为中国云与计算|珠海华发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协议
- 金融营销新视界|拥抱金融科技,中国银行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 W侃科技|蚂蚁劳苦功高,不仅让我们享受无现金的便利,同时也洞察危险!
- 大数据讯息|影创科技集团携手中国移动 点亮5G终端产业新未来
- 金融|“双11”消费金融战场转移:自营商城崛起
- 地块|杭州市规划资源局回应“蚂蚁集团之江地块要退地”传闻:谣言
- 维达|维达集团火力全开迎战双11 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 转转|转转集团“二手双11”战报:28小时B2C交易额超2.68亿,支付成交超14.6万单
- 京东|京东数科用技术护航11.11 做金融机构的“第二增长场景”
- 场景|暗战升级!互联网巨头背后的金融科技双十一隔空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