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重构世界遗产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行业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重构世界遗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基于VR/AR技术的数字圆明园 。图为大水法 。
行业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重构世界遗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数字圆明园中的上下天光 。
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多、类型全 ,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截至2019年7月 , 我国已经拥有世界遗产55项 , 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数量都排在世界前列 。
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 , 直接应用了空间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进展如何?我们专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 。
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领域 , 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状况如何?
党安荣: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 这包含了GIS以及遥感/测绘、卫星导航定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 。
20世纪90年代 , 我国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就开始探索应用空间信息技术 , 比如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RS)技术 , 应用于资源的调查与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分析、业务的支撑与决策等方面 。
进入21世纪 , 特别是2010年以来 , 国产遥感技术平台多样化 , 遥感数据类型逐步丰富 , 地理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和云服务化阶段;尤其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GNSS)及我国北斗系统(BDS)的建设与应用发展 ,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和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与应用探索……这使得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在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近年来 , 研究进展明显、成果突出 。
【行业互联网|空间信息技术重构世界遗产】这种研究和应用是全方位进行的吗?
党安荣:是的 , 这体现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应用的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的应用 。
在宏观层面 , 进行了中国世界遗产数据库建设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遥感数据库及示范地动态监测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试点 , 遥感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等重大工程;中观层面的工作包括京杭大运河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支持系统研发、长城资源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数字景区与智慧景区建设、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地黄山数字景区与智慧景区建设、智慧颐和园平台建设、再现圆明园系统研发等 。
在更细化的微观层面 , 既有遗产资源动态变化监测、遗产数据库建设、遗产保护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研发 , 也有不可移动及可以动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三维建模、虚拟修复、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建设等 。
客观来看 , 这些大面积、深入的应用研究 , 大致处于怎样的水平?
党安荣:总体来看 , 我国在世界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领域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 虽然与世界同行相比 , 起步相对晚一些;但无论是技术方法研究、还是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工程项目实践及保护管理中的应用 , 整体发展状况保持与世界同步 , 部分领域的进展还有领先的方面 。
世界遗产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 。空间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展示传播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党安荣:无论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 , 其保护、管理、利用过程中 ,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都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数字化展示传播 , 可有助于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综合素养、认同遗产价值、唤醒保护意识、促进保护传承等多种效果 。因此 , 世界遗产数字化展示传播一直受到各界重视 。然而 , 这项应用始终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与保障 , 从遗产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建模、管理 , 到遗产价值的数字化阐释、展示、传播 , 都需要空间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测绘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三维建模技术、数据管理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GIS平台集成技术、VR/AR展示技术等的支撑 。这些技术将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数字化 , 实现从物质空间到信息空间的转变;而且 , 在展示传播之前 , 也需要借助多种分析技术方法达到对遗产价值的准确认知与阐释 , 从而保障展示传播准确的遗产价值 , 否则达不到遗产展示传播及保护传承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