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密尔顿|汪凯︱美国的第一次党争( 三 )


第二个阶段恰好与美国宪法的制定时期重合 , 其特点是汉密尔顿与麦迪逊在表面上达成了一致 , 杰斐逊则与他们稍有不同 。事情的起因是来自于1786年爆发的“谢司起义” , 该起义的原因在于对英战争后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 导致农民收入锐减 , 从而无力偿还债务 , 深陷破产的边缘 。于是 , 一些退伍军人在丹尼尔·谢司的领导下发动叛乱 , 试图解决农民的困境 。杰斐逊对起义大加赞赏 , 当时他作为使节出使欧洲 , 他听说了事件之后 , 对起义者带有法国大革命的斗志高度肯定 , 为此还发表了“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爱国者和暴君的血来浇灌 , 使之鲜绿常青”的著名论点 。但是汉密尔顿对起义没有任何好感 , 因为它表明 , 如果不在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之下进行各州事务的管理 , 民众对某一事件的不满情绪势必会扩大和蔓延 , 继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起义的原因表面看来是农民不满州政府对他们利益的漠视 , 强行征收选举人头税 , 但从深层次而言 , 这是民众对中央政府缺乏必要的认识而造成的 。谢司具有极强的煽动能力 , 短时间内聚集了一大批独立战争时期的老兵 , 汉密尔顿担心像谢司这一类的人通过正当程序进入州政府或是立法机关 , 从而对美国的秩序构成巨大的威胁 。谢司起义也对麦迪逊产生了巨大影响 , 他的观点与汉密尔顿类似 。他认为 , 仅仅通过加强中央政府管理各州之间事务的权力对于改变现状是不够的 , 中央政府应当“凌驾于州立法机关之上” 。而不是仅仅得到征税权和管理贸易等新的权力 。一直以来 , 麦迪逊都担心大多数人会滥用自由 , 侵害少数人的权利 。谢司起义发生之后 , 麦迪逊更加相信 , 在共和制度下 , 多数对自由的危害要远大于少数 。为了宣传并说服民众 , 麦迪逊在1787至1788年间年与汉密尔顿以及另一位政治家约翰·杰伊共同撰写了《联邦党人文集》 , 为制定新宪法营造舆论氛围 。正是在这部文献中 , 麦迪逊谈到了党派 , 他认为党派无论大小都极其危险 , 但是我们无法消除党派 , 只有与之共存 , 禁止党派存在是不现实的 。一个公平合理的政府应该在保持由多数选举产生的同时 , 能够防止多数人的胡作非为 。既然无法消除党派 , 麦迪逊的解决之道是控制其影响 , 方法之一就是扩大国土面积 , 也就是向西部扩张 。麦迪逊和杰斐逊都认为 , 土地是保证永久自由的先决条件 。而汉密尔顿对此却不以为然 , 宪法制定之后 , 他就开始着手打造酝酿已久的金融帝国 。
在第三个阶段 , 汉密尔顿与杰斐逊和麦迪逊之间的关系由公开争论走向彻底决裂 。1789年 , 乔治·华盛顿被一致推举为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 他随后任命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 , 杰斐逊为国务卿 。虽然都在华盛顿内阁任职 , 但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快显现 。汉密尔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行其金融计划 , 该体系必须极大依赖于增加新政府的财政收入 , 而杰斐逊和麦迪逊则希望建立新的全球贸易体系 , 让农民能够自由地出售农产品 。在当时 , 为了遏制新兴美国的发展 , 英国严格限制美国商船进入西印度群岛 , 同时英国船只也垄断了美国出口商品的运输 。不仅如此 , 英国还不断压低美国生产的船只价格 , 让生产商不敢投资于船只建造 , 害怕美国制造的船只无法同英国制造的船只竞争 。麦迪逊认为英国是妨碍公平竞争的罪魁祸首 , 其推行的政策完全偏袒己方 , 试图牢牢控制美国的经济 。当1789年7月法国民众攻陷巴士底狱 , 继而掀起追求自由的大革命浪潮之时 , 麦迪逊对此深感鼓舞 , 他认为革命的法国才是美国依靠的对象 。但是汉密尔顿对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混乱感到害怕 , 这让他联想到乔治·克林顿治下的纽约州 , 民众的肆意妄为如果失去控制 , 美国又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状态 。为此 , 他将注意力放到了英国 , 诚然英国在当时并不受美国人的欢迎 , 但是毕竟两国同根同源 , 语言、风俗、民情大致相同 , 经济的互补性也很明显 。因此 , 从长远来看 , 英国应该是最安全的伙伴 。此时 , 汉密尔顿实际上已经知晓麦迪逊的亲法反英态度 , 他在给英军少校兼加拿大总督的副官乔治·贝克威思的信中表示 , “他(麦迪逊)和我在最终目标上有相同的看法……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有巨大差别” 。虽然汉密尔顿一语中的 , 但是他无法解决这一根植于出身背景所产生的差异 , 决裂只是时间问题了 。


推荐阅读